(通訊員 陳啟祥、張麗娟)100多年前,溝河橋梁大都以石橋、磚木橋為主。而在悅來鎮十二匡河上(現悅南村和袁李村交界處),在上世紀初就建有一條鋼筋水泥橋,長約15米、寬近3米,名叫永安橋,歷經近百年,雖滿目蒼夷,卻仍巍然屹立,4根橋墩柱上,雖剝落破損,但90多年前刻上的楹聯仍依稀可辨,南立面向陽處兩個橋墩柱的楹聯分別是:橋乃省波涉此昇平,永以為好由人安步。永安橋即以後半句「永安」二字為名,寓意人們永遠安好。橋面邊上原有燈箱和欄杆,現仍可見樁頭遺蹟。歷經近百年,兩岸民眾依然靠此橋出行往返。
出資建橋者叫顧少卿(1891一1973),出生於悅來境內的十二匡鎮附近,兒時家庭貧困,念過3年私塾,17歲時隻身闖蕩上海,從煙雜店學徒做起,後在上海老北門獨開大豐昌煙紙店,以生產銷售手工捲菸逐漸積累資金,並成為中國民族菸草工業創始人,其於1924年出任股份制的上海華成煙廠現上海圈煙廠廠長。隨即以生產美麗牌、金鼠牌香菸而使煙廠聲名大振,華成煙廠一時成為中國唯一的民族菸草巨頭企業。
約在1922年,顧少卿在上海與老家來人聊起家鄉情況,聽聞老家橫跨十二匡河的小木橋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給來往行人造成了諸多不便,心裡十分惆悵,沉思片刻,情系故土的顧少卿當即決定修建此橋,並在上海請專業人士來實地勘察後設計建橋圖紙,隨後不惜資金從上海運來當時國內稀缺的進口水泥和鋼筋等建橋物資,以澆注方式建造了這條渾厚堅固的東西向水泥橋,橋墩刻有楹聯,橋身裝有欄杆及燈箱,橋面有防滑條紋。當年,許多橋梁為木橋、石橋,水泥橋十分罕見,因而落成通行時,在當地引起轟動,有許多鄉鄰前來觀看行走,為之叫好。抗日戰爭時期,侵佔十二匡鎮的日偽軍,為阻斷和打擊活躍在當地的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裝的活動,曾用炸藥企圖炸毀該橋,終因該橋十分堅固而未得逞,惱羞成怒的日偽軍只得以砸毀橋上的欄杆與燈箱而洩憤。歷經90多年,此橋渾然一體的橋面無一絲裂縫,堅固程度十分罕見。
顧少卿在上海灘成為菸草大王后,仍一直記掛著家鄉,他曾在家鄉受災後,一次性從上海運來糧食幾萬斤賑災,還為家鄉建造了十二匡小學,為海門等十多所中小學獻資,還曾擔任海門中學校董,一生義舉善行無數,甚為人們敬佩。解放前夕,顧移居香港,後於1973年82歲時病逝。其在海外的後代,曾多次前來尋根,追憶著他情牽故土的情懷。
一座橋,承載著一段歷史; 一個人,傳承著一種精神。人雖去,橋仍在。建橋者那祈求人們永遠安好的初心,正一步步成為現實。每每途經永安橋頭,人們都會緬懷著顧少卿情牽故土,造福鄉鄰的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