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波濤)
1974年7月10日,可以說是我人生中,很有紀念意義的一天。因為這天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身居上海的老姑奶,即是:邳州市走出的第一位留美女博士——劉劍秋女士。
我的姑奶劉劍秋女士,自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離開家鄉,前往南京江文女子中學求學,又於1919年考入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學業有成後,便於1926年回到自己的國家。
劉劍秋女士在美國榮獲醫學博士學位後,沒有忘記祖國對她的多年的培養,回國後,便積極投身到祖國的醫學發展事業中。她先後就業於上海西門婦孺醫院,上海協和醫院以及浙江定海醫院。在行醫期間,她幹一行愛一行,對待病人視親人一樣。只因她醫術精湛,所以從她手裡,救治好的疑難雜症病人無數。在上海行醫期間,她還經常回到老家官湖鎮,看望她的老父親,並在探親期間,無償為慕名而來的鄉親們看病,所以她的人品和醫德,深受廣大鄉親們的高度讚揚。
文革期間,因受大環境的影響,我的姑奶當時也被誤定為右派。在那期間,我姑奶的人身自由,也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她好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回家探親。1974年7月8日,只因老家有特殊事情,她便申請上級得到批准,我姑奶才於9日上午,回到闊別已久的老家,官湖鎮西坊村。
只因當時我姑奶身上還掛著右派成份,所以她到家後,對外不敢透漏回家消息,也不敢到親戚家中去串門,其目的就是不想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那時我們家是住在官湖鎮鎮區,距離西坊村要有十幾裡路程。當我的父親聽到姑奶回家消息後,便主動登門看望,並於7月10日上午,把姑奶接到我家中座客。
那天上午,我正在官湖鎮新華一小學體育隊訓練排球,因為過幾天我們將代表邳州市,參加徐州市在沛縣舉行的,全市少年排球友誼賽。當二姐到學校找我,告訴上海姑奶到我們家,讓我趕快回家時(只因平時父親,經常在我們姐弟四人面前,提及姑奶的優秀事跡,所以姑奶形象在我孩提腦海中,就留下深深烙印),心裡非常激動,我當時二話沒說,趕緊向教練請了假,撒腿就往家裡跑。
我一進家門,看到一位滿頭銀髮,兩眼炯炯有神的老太太,正在和許多家人高興地促其談心時,我便明白,這肯定就是本人仰慕已久的姑奶啦!經過父親的介紹,老姑奶便高興地將我拉入懷中,用她那溫暖,救治過無數病人的手,撫摸著我的頭,問長問短,問我今年多大啦,上幾年級啦,學習成績怎麼樣,並鼓勵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教育我說:「今後只有學到一身真本領,才能報效國家,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等等。此時,我聽在耳裡,記在心裡,本人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姑奶為榜樣,絕不辜負父母對我的培養,要像姑奶一樣為家人爭光。
中午吃飯時,家人們都興高採烈地圍坐在飯桌周圍,一邊吃著我母親親手做的家常菜,一邊愉快地交談著,席間姑奶還誇讚我母親做的菜好吃,說她好長時間沒有吃到家常菜啦。交談中,姑奶還邀請大家,有時間一定要到上海家中座客,她說現在她的年齡不小啦,她非常珍惜和家人們,在一起的每時每刻。為了留下美好的紀念,吃罷午飯後,我父親便親自來到鎮上照相館,邀請當時攝影技術最後的曹師傅,來到我家中,幫助給我們家人照合影像。就在照相機曝光那一瞬間,就將我和姑奶的見面,永遠定格在1974年7月10日。
我姑奶那大公無私,一心為著國家,熱心為廣大病人服務的崇高精神,時時刻刻都在激勵著我,我為有這樣的姑奶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文化佳園,原創首發,歡迎投稿訂閱。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