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了,人性之中的善被傳遞,被點得更亮了。
李銳今年只有22歲,在武漢大學讀大四。疫情來了,學校招募志願者,為醫護人員、公安幹警等抗擊疫情一線的工作人員子女輔導功課,他報了名。
輔導對象的名字叫鵬鵬,鵬鵬的父母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兩人一個在隔離點值守,一個在社區上班。父母都奮戰在一線,鮮有時間照顧鵬鵬。輔導鵬鵬的任務,落在了志願者李銳身上。每天晚上8點到9點,是視頻輔導時間,為了這一個小時,每天李銳都會花心思認真備課。
「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致敬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我雖然不能在一線救人,但能為救人英雄的孩子出一點力!」李銳說。「以前,看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幾個字,總覺得離自己很遠。但現在,看到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很多人為武漢捐款捐菜,我常常會感動落淚。」
我也要向李銳致敬,你也是中國的脊梁。李銳的善,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鵬鵬的父母在兼善他人,李銳則在兼善鵬鵬的父母……
疫情來了,千萬個善自發湧現,堆積起來了。
肖皓源是個「00後」,山東人,在武漢傳媒學院讀大二。疫情來了,寒假返鄉後的他在新聞中看著武漢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心裡著急,實在坐不住了。哪怕是搬搬東西做做雜活,我也願意!」抱著「疫情不止,志願不停」的決心,他踏上逆行之路。
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正式成為定點醫院,爭分奪秒地參與醫院改造,成為了肖皓源的光榮任務。通知來得急,從各地緊急調撥來的物資堆滿了大廳,從卸貨、分類、搬運到安置,整整幹了十幾個小時。「如果能有1000張床位,我們怎麼拼都可以!」院長的話更是成為了肖皓源的動力,他忘記了被汗浸溼的上衣,志願服務了一天又一天。
同樣在做志願保障工作的,還有王婉格,雲南大學學生,武漢人,正在用善守護自己的城市。她的母親是中部戰區總醫院的一線醫護人員,跟母親商量後,她加入志願保障突擊隊,成了一名物資協調聯絡員,為醫院幫忙搬運物資。
「會澤百家,至公天下」是王婉格所在大學的精神,她說:「作為大學生,我要用實際行動踐行大學精神。」
是啊,會澤百家,至公天下,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修齊治平」的過程。或許他們現在所能做的只是搬運物資這樣的工作,或許他們的修身道路還很長,或許他們現在還無法兼善天下,但他們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兼善他人。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他們的兼善他人其實是最好的修身。畢竟,兼善他人,便是善其身,便是點亮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