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是位於北歐的一個小國家,面積不大,卻十分富裕。在更早以前,瑞典曾居住著狂暴的維京人。他們崇尚劫掠,讓那些靠近大西洋的歐洲國家都感到恐懼。不過,這個曾經充滿戰鬥欲望的民族,他們的後代卻極為渴望和平。兩次世界大戰,瑞典都保持中立,並未參戰。一戰倒還好,主要是幾個歐洲國家。但到了二戰,可以說是真正的全球大戰,幾乎每一個國家都看到了戰爭的慘烈。瑞典又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保持中立的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瑞典嚴守了自己的中立政策,不反對任何一個國家。對任何一個陣營的拉攏,他們都選擇了回絕。他們不拒絕對任何一個陣營的幫助,但也不加入他們。當然,這種幫助,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妥協。比如他們幫助德國人獲得戰爭所需的金錢,給德國開通運輸通道,讓他們運送物資、軍隊等。同時,他們也幫助了英、法等國的抵抗力量。用這些做法,來避免瑞典陷入戰爭中,獲得中立的立場。在戰爭中,對於一個小國來說,這種做法,倒也無可厚非。
而且,瑞典雖然小,卻不好惹。瑞典這個國家,在過去就是專門到國外給人當僱傭兵。但因為當僱傭兵,往往會出現同胞相殘的場面。所以,後來的瑞典人放棄了僱傭兵的傳統。但這個國家,依然有全民皆兵的習慣。
他們的人口可能不多,但大多接受過軍事訓練。自從一戰爆發以後,瑞典就對自己國內的軍隊,進行了改革。就是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情況。也就是說,瑞典的中立,是在自己的實力基礎上保證的。而且瑞典雖然不結盟,但並不代表沒有幫手,北歐就是它的大本營。瑞典的情況,就像一顆大頭釘。你要是不踩它,它就這麼躺著。可你要是主動去惹它,那也得出點血。
再加上,任何一個大國的主要矛盾都不是瑞典。德國想要對付的是蘇聯,反過來,蘇聯也一樣。對於他們來說,瑞典都可以不算是他們的敵人。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不管是德國,或者蘇聯,打瑞典其實沒有多大好處。打贏了沒賺頭,還得耗費大力氣守衛這片土地。打輸了就更慘了,賠錢賠人不說,還可能被敵對國家捅一刀,不值得。
而瑞典的中立,並不幹涉到其他國家的利益。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如何站隊,常常成了一個小國的必修課。但再聰明的國家,都會猜錯路的時候。如果一步走錯,可能就是滅頂之財。而瑞典就是用不站隊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作為一個小國家,它這種做法,就可以不牽涉進任何一方的利益,也不會遭到其他大國的報復。這樣一來,瑞典就可以把精力放在保存主權,更好的發展國內經濟上了,保障國民的生活,而不是耗費在戰爭上。
ps:有機會的話,會再講講維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