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雷說,明清時期,在太原、晉中一帶的農村,有「立春」趕春牛的習俗。
那時人們會往牛背上掛滿五穀雜糧和蔬菜瓜果,然後由裝扮成春官和春吏的人趕著春牛走街串巷,大家會爭搶牛背上的穀物和瓜果,主要是為討個好彩頭,來年五穀豐登,有個好收成。
「雨水」稀稀潤無聲,田間送糞乘打緊。「清明」來植樹,植樹大益處。「穀雨」安瓜剛點豆,早有野菜長前頭。「芒種」種爛田,補秧要當前……
這24幅畫作,都配有文字注釋,圖文並茂地呈現出每個節氣的農耕特點。如穀雨時節,人們要種瓜種豆; 芒種時節,要將沒種的田地都補種上。
楊宇雷說,如今,農活大多都機械化作業,許多古時候的農器具早已失傳,如比犁、耙,雖然人們知道什麼樣的,但已很少用了,估計再過若干年,犁、耙什麼樣都沒人知道了。
「村裡八九十歲的老人說,他們小時候,種地時要用墩籽兒碾地。別說現在的年輕人,我都沒見過墩籽兒長啥樣。」
「為了這組畫作,我根據老人們描繪的墩籽兒的樣子,畫出來,他們說哪裡不對,我再改」。楊宇雷微笑著說。
不光是農器具,包括每個節氣時的鄉村場景、人們的習俗、服飾,楊宇雷都是通過走訪鄉間,探尋健在的耄耋老人,查找資料、深入考證,然後將收集掌握的素材結合想像,再潛心繪製成一幅幅畫作。
楊宇雷說:「作為一個農村農匠,能將這些即將消失或已經失傳的『二十四節氣』農耕生活,用繪畫的方式紀錄傳承下來,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