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建築5分鐘,節選自有方旅行前講座——「從神話到迷思,看印度、孟加拉古典與現代建築」,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葛明主講。
導言: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境內坐擁著眾多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從早期的古典主義建築,勒·柯布西耶與路易·康創造的帶有強烈「晚期風格」的作品,再到印度本土的多西與柯裡亞,使印度建築充滿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一次次地前往、感受。本期建築5分鐘,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國度。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其土地面積是世界第七,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
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其中印度斯坦族佔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也非常流行。
印度還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4大宗教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於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
△ 印度版圖
公元早期至中世紀盛期(200AD—1200AD),印度建築進一步發展。其中,印度古典建築對世界建築最大的貢獻是類似於支提窟的洞穴建築,其它地區很少有印度古典建築在洞穴建築上這樣高度的成就。
洞穴建築營造出隨著光影變化的明暗空間,以及不同的空間氛圍。如果說印度建築對世界建築史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提供了一種對陰影的理解。柯布與康在印度、孟加拉做建築,這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所產生的推進,正是出於對陰影的理解。
△ 印度佛教石窟建築群
△ 支提窟
時間推移到伊斯蘭影響時期和莫臥兒王朝時期(1526AD-1857AD),一些巨大的清真寺就在這個時期建起來,還有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紀念已故皇后泰姬·瑪哈爾建立的泰姬陵。而由阿克巴大帝建立的城市勝利之都(Skiri Palace)是莫臥兒王國在1571—1585的首都,現在我們可以見到的是封存的城市剖面,也是閱讀空間布局與社會生活關係的指南。
△ 泰姬陵
△ 勝利之都
說起現代主義在印度的發展,首先想到的便是柯布和他設計規劃的昌迪加爾。經歷12年時間,23次來回飛行,直到1963年,73歲的柯布還在為昌迪加爾付諸心血。
△ 勒·柯布西耶
面對這個現代主義建築史上最為著名的建築群之一,我們也不禁思考柯布在20世紀中如何有力推動了空間設計在現代主義建築設計中的發展?柯布對空間的貢獻在哪裡?這些想法是在印度得到了推進,還是柯布只是在印度實現了原來的想法?
△ 昌迪加爾總平面
△ 議會大廈
△ 高等法院
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路易·康。在印度,康設計了印度管理學院、孟加拉國會大廈等,雖然從設計史角度來說,金貝爾美術館和埃克塞特圖書館才是讓他真正進入建築史的兩個作品,但是孟加拉國會大廈不論從體量上還是康的本意上來說,都是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
△ 路易·康
△ 孟加拉國會大廈
△ 印度管理學院
△ 達卡國家醫院
此外,還有幾位印度本土建築師在這個時期發光發熱。第一位便是巴克裡斯納·多西。他的設計一部分有著柯布西耶的痕跡,一部分又受路易·康的影響。除卻其自己的建築實踐,他還推動了印度的建築教育,是印度最好的建築院校CEPT的創始人,亦為印度城市文化的推動者。
△ 巴克裡斯納·多西
△ CEPT大學建築學院
△ 甘地勞工學院
△ 海珊多西畫廊
第二位建築師是柯裡亞,活躍在1960至1980年代。柯裡亞從美國回去之後,努力想將印度式的水井、庭院等空間與結構主義結合。到後期,柯裡亞的建築地位在印度極高,做了許多文化建築。但是這些建築運用象徵的手法頗多,與70至80年代歐美流行的後現代主義掛鈎,這使他儘管受到了很多社會的讚譽,但在專業領域卻沒有繼續提升與發展。
△ 柯裡亞
△ 甘地紀念堂
△ 印度巴哈文藝術中心
編輯 / 吳智鑫(實習生)
音頻 / 吳智鑫(實習生)
視覺 / 李茜雅 校對 / 鮑思琪
本文版權歸有方所有,圖片由主講人提供,禁止以有方編輯後版本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