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韜
裝修新房,本是一件累並快樂著的事情,可婁星區的何先生最近卻有點煩。正在裝修新房的何先生只因逛了一趟建材市場,此後每天都接到十餘個推銷家裝的電話,有時還會因為拒絕對方遭到奚落,實在讓人氣憤不已。
何先生告訴記者,他在金碧文苑買了一套房子,前段時間剛剛刷完牆漆。11月13日,何先生來到某建材市場選購廚衛吊頂,順便看下櫥櫃、木門和地板,為接下來的家裝做準備。每到一個地方,店裡工作人員的態度都很熱情,端茶送水,殷勤介紹,即使何先生沒有購買的打算,對方也笑稱沒關係,只是要求何先生留下電話號碼,說買賣不在仁義在,萬一何先生改變主意以後也好聯繫。「他們的態度這麼好,如果拒絕未免有點不近人情。」何先生說,當天他大概逛了十餘家店子,每個地方都留了自己的聯繫方式。
讓何先生沒有想到的是,逛完後回到家裡還沒來得及換鞋,第一個推銷家裝的電話就打進來了,「請問您是何先生嗎?」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對方聲稱自己是某某品牌的櫥櫃經銷商,目前正在搞促銷活動,價廉物美,希望何先生有時間能過去看看。此後,何先生的電話便隔三岔五的響起,只要一接通,對方就會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的產品,有些品牌何先生連聽都沒聽說過。
由於這些電話大都是一些聲音甜美的年輕女性打來,何先生的妻子開始還以為丈夫在跟別人玩曖昧,隨著電話的增多,妻子的態度由最初的懷疑變成了憤怒,何先生也因此煩躁不已。「不接,電話就會一直打進來;調成靜音,又生怕誤事情。接吧,沒時間聽他們一個個的介紹,有時打斷他們說不買,對方還冷言冷語。」何先生無奈地表示,他向記者反映此事,就是想給廣大市民提個醒,如果搞家裝,不要輕易洩露自己的個人信息。
記者隨後採訪了一些正在搞家裝的市民,他們大都表示遇到過類似何先生這樣的情況。「我搞了將近兩個月的裝修,幾乎每天都會有搞裝修的聯繫你,要麼簡訊要麼電話,加在一起至少有上百次之多。」市民張先生說。而市民廖女士的遭遇更甚,在開發商跟她辦完交房手續的第二天,廖女士就接到了幾家裝飾公司的電話,問她的房子需不需要搞裝修。
是誰洩露了這些業主們的信息呢?一位在裝修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楊先生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玄機。「開發商、裝修師傅以及業主所逛過的門店,都有可能洩密。在開發商那裡,業主的個人信息會被詳細記錄在案;對裝修師傅,業主總要留個聯繫電話吧。」楊先生說,「而那些業主所逛過的門店,只要一留下電話,店內的業務員就會跟其他人互通有無,信息共享。由於房子裝修的流程都差不多,因此業主的房子裝修到何種程度、準備買什麼東西,業務員都會猜得八九不離十。這時,業務員就會把業主的個人信息透露給相關行業,告訴老闆這個單可以跟一下。」
楊先生表示,業主要想在房子的裝修過程中不透露自己的任何個人信息,根本不可能。而如果想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隱私權」,更是難如登天,「找證據耗時耗力,最主要的是,你根本無從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