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在亨利·杜南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下,瑞士聯邦委員會和法國政府聯合召開日內瓦外交會議,通過了國際委員會起草的《日內瓦公約》。會議敦促各國建立傷兵救護委員會,並對其中立地位予以絕對的認可。從此,紅十字運動正式得到國際公約的承認和保護。
作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代表,杜南整天忙於紅十字會工作和其他人道救護事業,並推廣成立了世界圖書館等機構,因此沒有時間管理自己的企業,公司面臨巨額虧損,不久便宣告破產。
1867年春天,因企業破產而債務重重的杜南,不得不辭去紅十字會秘書職務,帶著那本《索爾費裡諾回憶錄》離開了他的家鄉日內瓦,開始四處流浪的生活。
移居巴黎後的杜南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仍繼續推行自己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計劃。在普法戰爭期間,他創立了共同救濟協會,不久後又創建了秩序和文明共同聯盟。他認為,應當討論裁軍問題,並搭建一個國際法庭來調解國際衝突。
在回到海頓小鎮後的10多年時間裡,他常常在路邊長椅和鐵路候車室裡過夜。生活的折磨,使這位一生奉獻人道事業的老人,似乎被時間遺忘在世界的角落。
直到1895年,貧病交加的杜南先生才被記者發現,靠著村民的救濟活在這個世界上。由於媒體的關注和報導,杜南的事跡得到廣泛傳播。瑞士聯邦委員會和莫斯科國際醫學大會分別為他頒獎,同時他還獲得了諾貝爾獎提名。
1901年,杜南和弗雷德裡克·帕西(國際和平聯盟和各國議會聯盟創辦人)同獲首屆諾貝爾和平獎。
挪威議會給杜南的頒獎詞寫道:「沒有人比你更值得擁有這個榮譽,因為它是屬於你的,40年前,是你發起了對國際戰場上的傷兵進行救援的組織。沒有你,紅十字會這個19世紀最高的人道主義成就很可能就從未進行。」
晚年時期的杜南,雖然生活艱難,甚至於貧病交加,但他始終沒有用過一分諾貝爾獎金。1910年10月30日,亨利·杜南在海頓的住所逝世,終年82歲。杜南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立下遺囑,把自己遺產的大部分捐贈給挪威和瑞士的慈善機構。
亨利·杜南逝世後,依其生前遺願對其遺體進行火葬,骨灰靜靜地安放在瑞士蘇黎世的蒼松翠柏間。在這座聳立的白色大理石紀念碑上沒有墓志銘,只刻有一幅大理石浮雕:正面是一位白衣戰士,他正跪下給一個瀕於死亡的傷兵餵著他生命的甘露。
到本期
關於杜南爺爺的故事已全部更新完畢
想回看往期故事的朋友們
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行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