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梅,一個為了愛情遠離故鄉的女人,一個幾十年如一日照顧生病公公的兒媳,一個熱情開朗又聰慧的母親。她用近二十載的時間詮釋了「孝」和「愛」的傳統美德,用她的青春、愛心和堅持守護著公婆、丈夫和孩子。
寧紅梅與丈夫許勁正在外打工時相識,因被老公的善良打動,不遠千裡從湖南嫁到安徽樅陽,成為了樅陽好媳婦。
2008年,寧紅梅與許勁正結婚,兩人一直在南京做生意,事業上也小有成就。但天有不測風雲,2009年公公許永昌被查出患了淋巴癌晚期,寧紅梅和丈夫立即放棄南京的生意回老家照顧老人。
「當時,醫生也勸我們放棄,但我覺得哪怕有一線希望也要治療。我和老公丟下一切在安慶陪了公公整整一年。那一年,我們幾乎沒有收入,但是為了救他,我們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照顧他是我們應盡的本分。」
談到公公住院的那段經歷,寧紅梅幾度落淚:「他一直把我當親女兒待,想到他受那些苦,我心裡就難受。」公公許永昌住院期間,化療了9次,化療的時候非常痛苦,生活也不能自理。寧紅梅一直在病房裡照顧,當時已經懷孕兩個多月的她孕吐非常厲害,但她毫無怨言。
「這個雖然是媳婦,但比我親生的女兒還有孝心,非常關心我。我生病的時候,她一直在病床前照顧我。」提到媳婦寧紅梅,公公許永昌讚不絕口。
公公住院期間,除了要花費巨大的精力照顧以外,治療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那時候治療需要很多錢,兩千塊打到卡裡,一天就沒了。由於我和老公放棄了南京的生意,經濟也出現困難。
後來我就想到我們在樅陽預定了一套房子和一個車庫共10萬元。我就想把房子退了給公公治病。但開發商不給退,只給我們退了車庫3萬元。3萬元幾天就花完了,後來還是我娘家小妹借了5萬元給我,才度過了難關。」
經過寧紅梅和家人的精心照料,公公許永昌的腫瘤慢慢消了,身體狀況也有了好轉,精神很不錯,能清晰地跟筆者交談。
苦難似乎總在不經意間來臨,但真情也總能化解苦難。公公許永昌的身體才好轉不久,2017年7月,婆婆得了抑鬱症,非常嚴重,每天總是躺在床上睡覺,並且害怕見人。寧紅梅除了擔心公公的身體狀況外,還要花精力去照顧婆婆。
「她特別依賴我,我洗衣做飯的時候,她就在我旁邊待著,看著我做。」寧紅梅告訴筆者,去年臘月,她需要去合肥辦點事情,婆婆拉著她說:「你去了我怎麼辦呢。」
寧紅梅便要把她帶著,婆婆說那麼多人她害怕。後來沒辦法,寧紅梅只得讓四娘來家裡照顧她幾天。「我從合肥回來,她看到我好開心,立馬跑到我旁邊,拉著我的手,像個孩子一樣。我當時很感動,也明白了她離不開我。」寧紅梅說。
寧紅梅用自己的愛和堅持讓兩個老人安享著晚年,她的這種言傳身教也影響著女兒,「錢沒了爸爸媽媽可以再掙,爺爺和奶奶健康活著才是最重要的。」女兒稚嫩的聲音安慰著寧紅梅的心:
「是啊,公公當年生病,醫生都說希望渺茫,但我們堅持盡力去治,現在十年過去了,這十年是我們賺來的。我們條件慢慢好起來,公公也開始享點福,如果十年前我們放棄了,那他就一天福也沒享。子欲養而親不待才是最痛苦的。」
這個樸實又開朗的女人用簡單的話語道出了「孝」中最質樸的含義。
本文來源 / 樅陽在線
視覺總監 / 王章志
執行編輯 / 黃媛媛 周若揚 陸會官
投稿郵箱 / 3073583496@qq.com
主辦單位 / 中共樅陽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