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許家溝鄉:小小織布機「織出」群眾的致富路
宋末元初,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人黃道婆,因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彈、紡、織」之具,以及「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我國民間使用了約700年的老式腳踏織布機,就是黃道婆改造發明的。
織布在中國有著數千年歷史,歷史長河中織布手工藝也曾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人,後隨著工業化的大生產已經讓昔日的民族手工紡織技藝漸漸遠離了我們,但它樸實的質感與絲絲縷縷紗線中流露出的人性感覺,始終抹不去人們腦海中那片溫情的記憶。5月5日,在許家溝鄉下堡村的一處民房裡,又傳來老式織布機極富節奏與韻律的聲音。
走進屋內,看到幾個農婦正端坐在織布機前,雙腳在踏板間上下交替,雙手輪換著操縱機杼和梭子,只見她雙手翻飛,穿梭往復,嫻熟的動作在七彩的紗線上滑動,像流動的琴弦,十分優美。
手工織布有著機織布不可替代的優越性,產品具有無汙染、透氣性好、吸汗、富有彈性、柔軟舒適、冬暖夏涼、不起靜電、肌膚親和力強、持久耐用等特點,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由於手工織布採用純棉紗為原料,全部工藝採用純手工製作,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無任何工業汙染天然的產品。在人們崇尚自然、渴望綠色的今天,手工織布再次成為人們追逐時尚的熱點,受到喜歡田園風格,愛好自然,尋求返璞歸真的人士的青睞,並成為饋贈親友的禮品。
今年是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手工織布解決了部分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盤活了農村閒置勞動力,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途徑,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打贏脫貧攻擊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來源:殷都 文字題目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