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車站坐火車到瑞芳站下,然後在瑞芳火車站對面坐大巴,就到了九份。
來臺北一定要去九份,就好像媽媽團來臺灣一定會去阿里山和日月潭。
不知道你記憶中的九份,是源自陳綺貞的歌,還是侯孝賢的電影。
無論是哪一種,它們都早已不存在了。
「石階、茶香、日式老房,勾勒出一幅懷古美景,這就是九份。」——百度百科沒有騙你,九份得益於地貌特點,細窄陡直的石階勾勒出小鎮的曲線,房屋順應山勢,鱗次櫛比地蓋在一起,踩在高低錯落的街巷石階上,腳邊就是別人家的屋頂。
只是如今的九份,一點都不「悲情」。
天光乍亮,一車車的大巴拉來滿滿當當的遊客,嗓門大,荷包滿,第一時間湧向基山街的百餘家小店,迅速佔據九份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的熱鬧,足足要持續到入夜。
這裡的小吃,臺北隨處都有,紀念品就更不必說了。然而遊客依然報以極大的熱情。明明不過三四百米長的基山街,被卷進人海中,我們苦苦掙扎了十分鐘才擠出頭。
「獨特的老建築,狹小而富韻味的街道,依坡而建的山城風味。」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像晚高峰時候的高架橋,無論是不是節假日,九份的每個角落都被絡繹不絕的遊客塞得滿滿當當,喘不過氣。
沒錯,九份有很多貓,民宿、茶室、咖啡館,街巷的每一個轉彎處都盤著若干只,懶洋洋的身畔散落著遊客沒吃完的零食。
它們不畏生,不怕鏡頭,有些甚至會配合遊客自拍。茶館的阿姨說,以前鎮上並沒有這麼多野貓,我暗暗猜想,或許是一傳十十傳百,喵星人聽聞知道在九份謀生容易,翻越了幾個山頭來這裡打工吧。
九份在臺灣的最北邊,選一個地勢高的好視角,天氣做美的話你可以看到東海和太平洋的分界線,兩種顏色的海域交匯,也是九份旅遊的重頭戲之一。(如果你自駕蘇花公路的話,沿途輕鬆可以看到美且壯觀100倍的東海與太平洋的糾葛)
為了等攝影老王拍完落日,百無聊賴的我們去了阿柑姨芋圓,被豆瓣er標註為「全臺最好吃的芋圓」,分食了一碗後覺得,唔,就是老老實實的芋圓啊!和鮮芋仙真心沒什麼區別!
『沒那麼系列』是我很早就開始想寫的私遊記,市面上的旅遊書充斥著太多莫名的狗血和激情——不去會死!再不出發就老了!人生一定要去的N個地方!
拜託,旅遊就像吃大餐,有得吃自然很好,沒吃上也不會怎樣啊!
更何況,很多地方,去了才知道後悔。
我很厭倦那些需要腦部才會美好的旅遊目的地,美其實是很客觀的,如果非要標註諸多符號、元素、情懷,才能解讀出來的美,拜託你放在心裡,一個人獨享就好。
『沒那麼系列』也接受投稿,前提是,你談論的目的地,必須去過兩次或以上,且不能都是跟團遊的走馬觀花,到此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