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樓窗下有一處舊小區。上班的人對電腦坐得時間長了,就會不自覺到窗戶邊站一站,透透氣。久了,我便在樓下居住往來的人們身上,看到些令人一粲的生活瞬間。
那個小區,靠近馬路一邊的幾棟樓已經拆了,空出來的地方在擴路、修建地鐵,大型機器晝夜不息地叮叮噹噹施工。剩下的樓裡還住著人,每天可以看到頭髮花白的爺爺推自行車接送小孫女上下學、居家的主婦著睡衣去早市買菜、年歲大的阿姨坐在小馬紮上曬著太陽聊家常,還有幾輛做生意的麵包車或三輪車,交錯停在小區門口的一棵高樹下,賣時蔬水果、換米麵糧油、收舊家居家電。這樣重複的日常極為單調安靜,卻有歲月綿長之感,就好像深秋的風再涼,那裡的生活都是熱氣騰騰的。
我最看中的,還有那裡的安靜。記得小時候,在家溫習功課,聽到外面小孩子玩鬧的聲響,就坐不住了,眼睛對著課本,卻看不進一個字。那時姥姥總愛說:「世界再吵,過生活、做學問的人心裡都是安靜的。」這話我哪裡能聽到心裡去,起了貪玩的心,每每厚著臉皮央求她:「就出去玩一會兒,就一會兒」。她無奈,剛剛點完頭,我就跑遠了。成年後,到了城裡,才終於沉下性子,變得寡語少言,不喜歡人多嘈雜,吃飯逛街都願意去人少一些的地方,因此經常得罪盛情邀請的友鄰,被批「不懂得捧場」。然而,學問並沒有做得很好,城裡的生活也都沒有學會過,自己納悶「什麼時候變得安靜了呢?不是一直很淘嗎!」姥姥卻看得真切,堅定地說喜靜是繼承了她的優良品質。我當時只有呵呵傻笑,不置可否。如今看著窗外過生活的人們,想起「心靜了,人安穩,日子實在」這樣的話,總是心中耿耿,下決心要過好生活。
來天津之後,租住在離單位的很近的老樓裡。日常所見,不過是昏暗且無人打掃的樓梯間,不停有人搬進來有人搬出去,永無止息的電鑽聲,鄰裡間雞毛小事的絆嘴,男人痰在嗓子眼劇烈的咳嗽,劣質收音機放著的京劇和相聲,深夜木板床的吱呀,這些就是生活在老舊樓房裡人們的生活。被打擾到,我就對自己講:「要努力一些,早點從這裡搬出去。」但這樣的生活,也有它的好。我漸漸在相熟的鄰居家裡,學得一點過日子講究的事。譬如吃茶,糕點鋪裡的小點心和十八街的麻花,配上茶吃,才是味,不至於甜膩,亦不至太清淡。譬如炒青菜,拿豬油炒,營養更厚實,口味也更鮮美。知道生活裡的吃喝事,都是不可缺且無法舍的日常所需,用了心去做,就會多出家的滋味和溫暖。
前天黃昏,忽然颳起大風,痴纏多日的霧霾散盡,空氣終於好起來了。更晚一些,同天天穿過一條街,給她在灑館吃酒的爸爸的送蒸餃。風很好,涼也剛剛好,路的兩邊是高大的白蠟樹,黃樹葉正一片一片往下落,空氣裡充滿草木的味道。返家時,也是這樣的風,不涼,像愛人的手指,從發梢溫柔地拂過去。我們抱著半瓶酒往回走,街角靜悄悄的,花草樹木也都靜悄悄的,花凋它的花,葉落它的葉,樹長它的枯枝子,我們也靜悄悄地走我們的路。月亮淡淡的光輝灑在風裡。一瞬間,我忽然很愛這樣的夜晚——像個女兒一樣拎著母親做的飯菜送給父親的夜晚,像回家一樣走在有人等候的路上的夜晚,於我而言是多麼奢侈啊!我想,這大概是生活最好的樣子吧。
【圖片來自大然,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