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育究竟對寵物好不好?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大多數寵物醫院和醫生都會告訴你,絕育能極大的降低寵物患病機率,從側面提升寵物的壽命。甚至不少微信群會衍生出一種論點:不絕育=虐貓?事實真的是這樣?今天我們就通過絕育的歷史,看看絕育是否真的對寵物健康有利。
在1940年之前的美國,除了個別大城市之外,其實很多獸醫並不會像現在這樣大規模的為貓狗進行絕育手術。而許多城市裡的寵物飼主對於貓狗不停發情、產仔不勝其煩,需要一個方案能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寵物絕育一開始出現並盛行,本質上還是為了解決寵物在發情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1950年,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興起的人道主義運動,真正的將絕育從簡單的個人選擇變成了「公民義務」。這大概就是「不絕育=虐貓」最早的起源。而推動這項運動的主要機構就是ASPCA(美國防止動物虐待協會)。所以在美國,絕育除了個人選擇之外,被更多的賦予了其他意義。
正是由於ASPCA的打頭,免費絕育手術及相關的政策補貼開始在美國盛行。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許多動物救助及人道組織開始公開抵制,並且倡導人們不要收養未絕育的流浪動物。這種行為後期更是成為了一系列的硬性法規。
從1970年前後,美國多個州出現了大量流浪動物無人領養,許多小貓小狗把為數不多的動物收容塞的滿滿當當,而這些小貓小狗的最終歸宿也就是安樂死。獸醫們認為,如果每隻寵物都能絕育,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這個時候防止動物虐待協會牽頭餵幼年流浪貓狗進行絕育,他們不管動物年齡幾何,是否成年,開始進行一刀切的絕育手術。在此之前很多獸醫和飼主均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全職獸醫開始入駐流浪動物收容所,為年幼的流浪貓狗進行絕育手術。這些流浪動物收容所獸醫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組織,甚至出資創辦刊物。
習慣成自然,當然習慣也會成為「規定」。縱然有不少專業的獸醫提出過質疑,但是最終擁有決定權的並非這些臨床獸醫,而是美國動物醫學協會(AVMA)。但是這些做決策的獸醫往往並非臨床獸醫。而真正有著豐富經驗的臨床獸醫們反倒變成了提線木偶。
其實美國喜歡給未成年貓狗絕育並非是處於更早絕育更有利寵物健康,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好做。因為未成年寵物的系統不會出現大出血,甚至很多幼年寵物體內都不需要縫合。所以很多CFA貓舍在幼年就給寵物完成絕育,並非出於健康考慮,而是出於運營成本的考量。
所以單純從寵物絕育的發展史來看,絕育最開始興起並非是為了讓寵物更加健康,而是單純的計劃生育考量。這點和目前中國的流浪犬現狀似乎很相似,但是回歸我們本來的話題,絕育真的對寵物好麼?明天藍海就給大家詳細的分析一下,寵物是否真的能長壽。期待的小夥伴記得關注一下哦。
PS:本文資料來源於美國動物醫學專家,微生物學博士,羅納德·海因斯醫生(樓上這位老人)
今日福利:老樣子還是抽獎。想要獎品的小夥伴記得關注哦。
各位老鐵,幫忙點一波右下角「在看」唄!畢竟看完點讚,體重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