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齊63萬元在漢陽一還建小區給兒子買了套婚房,並準備在婚禮前裝修入住,眼看裝修快要完工,卻有人撬壞門鎖,並留下紙條稱,自己才是新房的主人。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房子的主人到底是誰?7日上午,在漢陽陶馨園小區,韓先生夫婦一頭霧水。
婚房蹊蹺被撬
韓先生家住礄口,兒子今年27歲,定於今年十一假期結婚。早在2014年11月,夫妻倆就決定在漢陽給兒子購置一套婚房。「商品房太貴,不想讓兒子有房貸壓力。」韓先生和妻子打聽到,從還建戶手裡購買還建房,價格會便宜不少,便決定購買一套還建房。
很快,夫妻倆在陶馨園小區13棟看中了一套111.2平米的房子,價格63萬元。因為還建房的性質特殊,雙方籤訂了《拆遷房屋安置權益讓渡協議書》,由戶主陳某和妻子舒某將拆遷安置權益過度給韓先生的兒子,之後經由武漢仲裁委員會確認。
拿到了仲裁調解書,韓先生很是放心。今年年初,裝修公司進場施工,幾乎就要完工了。但前天下午,他和妻子來到新房,發現防盜門竟被人撬壞了,房中還有一張撬門人張先生留下的紙條,對方稱自己才是新房的主人。
「門是我撬的,我要討個說法。」對於撬門的行為,張先生並不避諱。昨日上午,在陶馨園小區,他拿出一疊收條和銀行匯款單稱,2012年該小區還在建設中,自己就買了這套房。
張某說,他和妻子在武漢市區打工多年,想買一套房改善居住環境。2012年,他聽說陶家嶺一帶正在拆遷還建,村民舒某家有多套還建房指標,可以預先出售。當年5月30日,經人介紹後,他以妻子的名義與舒某籤訂協議。
協議約定,張先生以4500元一平米的價格購買還建房,因為當時房屋還沒建好,預估面積為90平米,總價40萬元左右。籤訂協議後,張先生先支付6萬元定金,等房屋交付時,張先生一次性支付尾款,賣方將該房屋登記轉到張先生妻子名下。不過,在籤訂協議時,舒某稱該房的戶主是自己的女兒「陳丹丹」,協議書上舒某的名字籤在代理人一欄。
此後的一年半時間內,張先生又分批支付了24萬元給舒某,其中有兩筆轉入了其丈夫陳某的銀行戶頭。收到每一筆款項,舒某都寫了收條,並加按手印。
張先生稱,2013年底新房時,他也和舒某的家人一起辦了收房手續。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後來聯繫舒某,想交尾款,並辦理安置權益讓渡手續。結果舒某一直推脫,後來電話也關機了。
因擔心30萬元打了水漂,張先生也報過警。「但舒某一直沒露面,事情也沒解決。」他說。
代理人「消失」了
這30萬元去了哪裡?
楚天都市報記者陪同韓先生夫婦和張先生來到漢陽經濟開發區派出所。舒某的丈夫陳某和兒子、兒媳也趕到了派出所。
面對張先生的責問,陳某稱自己從沒見過張先生,自己才是房子的主人,從沒有將房子賣給張先生,更沒收過張先生的錢。「誰收了你的錢,你去找誰。」他說。
張先生卻稱,他見過陳某,辦理收房手續當天,他也見過陳某的兒子。
經警方協調,張先生賠付了韓先生2000元,用於維修門鎖。張先生也向警方提交了協議書、收條等相關證據,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此事。(楚天都市報記者 滿達)
如果遇到突發事件,請下載今日報料APP向我們報料,騰訊大楚網將在第一時間關注:
下載方式:長按下圖,點「識別圖中二維碼」或點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