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冠區多名低風險地區返鄉人員反映,自己的健康碼被社區強制「由綠改黃」。雞冠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回應稱,無相關政策要求改碼。雞冠區政府、多個社區承認,確曾執行過改碼措施,但已進行調整,目前低風險地區返鄉者不用被改碼。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公眾很想知道,社區是通過什麼渠道修改的健康碼?目前為止,雞西方面還沒有解釋改碼的具體依據和操作流程,但這事有必要交代清楚。因為這牽涉到健康碼整體的管理規範問題,如果現在社區層面就能輕易把健康碼「由綠改黃」,是不是意味著他們或者其他人也有能力「由黃改綠」?這種隱患的存在,等於從根本上動搖健康碼的公信力。如果健康碼不是保持「技術中性」,不是嚴格按照現實隱患來呈現顏色,而是可以根據某些人的主觀意願隨便變色,那健康碼還怎麼成為社會管理的依據,還怎麼讓大家有安全感?此外,僅是社區工作人員,恐怕也不可能直接將健康碼「由綠改黃」,技術層面的相關方行為是不是正當,也有必要接受拷問。
上個月,杭州有位男子研發了一款「健康碼演示」的App,可用來更改健康碼的身份信息以及顏色。事情一曝光,當事人很快因「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而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破壞健康碼公信力做法的惡劣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從中央層面到社會輿論,反對疫情防控的「層層加碼」已有極大共識。雞西擅自更改居民健康碼顏色的行為,顯然也是基層加碼亂象的新表現。該案例也證明,基層的隨意加碼,不僅是超出疫情防控所需,還集中反映了濫用權力的本質,這可能誤傷普通人的合法權益。唯有糾正層層加碼的亂象,加強監督,才能對其他地方的加碼衝動形成有效遏制,也才能真正實現科學精準防控。
來源:哈爾濱生活綜合網絡信息整理-光明網-時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