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飢餓遊戲》改編於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說,由加裡·羅斯執導,詹妮弗·勞倫斯、喬什·哈切森和利亞姆·海姆斯沃斯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2年3月23日在美國上映。
在北美洲這塊廢墟大陸上,有個新興國家『施惠國』。國內有十二個行政區,以及一座被行政區圍繞的富饒都城。
至高無上且專制殘酷的都城,每年逼迫十二行政區交出12歲至18歲的少男少女各一名,投入一年一度的「飢餓遊戲」,並以電視實況轉播,藉此恐怖手段來維持威權統治以及國家秩序。與寡母跟妹妹同住的十六歲少女凱妮絲,自願代替在「抽籤日」被抽中的妹妹參加獵殺遊戲。
她曾經走過死亡邊緣,此刻已決心赴死。但殘酷的生存遊戲卻激發凱妮絲強韌的求生意志,她成為了遊戲的強力競爭者。在通往生存的苦戰之路上,她面臨重重艱難的抉擇:生存、人性以及愛之間。
這些要參加遊戲的貢品,並不是普通的青少年。他們從出生伊始,就接受了飢餓遊戲的生存訓練。
來自12區的卡特尼絲就是其中一員。在一位獲勝的貢品老師的訓練中,她掌握了格鬥的技巧和生存的必要技能。更重要的是,她有著敏銳的直覺。這些本能將讓她在飢餓遊戲中站得先機。
但如果她要想從飢餓遊戲中活下來,那還要經歷一系列生與死、情感與罪惡的考量。
影片《飢餓遊戲》的故事並不稀奇,但放在整個三部曲的背景下,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便徐徐展開,戰爭、奴役、反抗,已然有了史詩的意味。
對於年齡大點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顯得沉悶、誇張、老套,某些細節展現也很雷人,但對於青少年觀眾來說,《飢餓遊戲》就是他們的青春史詩,由新一代的偶像出演,堪稱代際文化的弄潮兒。
再說說該系列四部(第三部分上下兩部)電影給我的印象吧!四部我是從頭看到尾的,雖然算不上死忠粉,但是也算有始有終。由於我對《飢餓遊戲》的印象只停留在電影上,並未看過原著,所以我並不能去判斷原著好看還是電影改編得好。
四部當中,我最喜歡是第二部,最不喜歡是第三部。第二部在第一部的高度上進一步推動,而且在畫面製作上確實更華麗壯觀。我永遠忘不了凱妮斯身著白色長裙在火焰中化身成黑色的「嘲笑鳥」的樣子,那用東方的看法就是鳳凰浴火重生。
但第三部給我的感覺就急轉直下了,全片兩個小時,毫無高潮、昏暗枯燥的敘事簡直是在浪費時間。特別是第二部如此精彩的情況下,這種跳崖式的感受別提有多難受了。
縱觀四部電影來說,前後的反差太大了。前兩部與後兩部完全不同風格的畫面足以讓你有些跟不上節奏,前兩部緊張刺激的華麗場面與後兩部無味昏暗的宮鬥故事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老規矩,公眾號內發送片名【飢餓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