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幸福的科學研究發現,與很多人對如何能夠快樂的理解都不同
來源丨 中國生物技術網
有些人將幸福快樂定義為一瞬間的感覺——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或者是一頓溫馨的佳餚。而有些人則認為幸福快樂是深刻的,是一種啟示。
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他們傾向於以另一種方式來看待,即情緒起伏的持續狀態。實際上,這種起伏是可以基於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來控制。關於幸福的科學研究發現,與很多人對如何能夠快樂的理解都不同。以下是一些誤區。
錢越多越快樂?
更高的薪水總是好的,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這並不一定能增加你的幸福感,即便有也是短暫的。一些早期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發現,在美國,每年75000美元的收入能夠使人達到快樂的峰值。
後續很多基於當地生活成本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快樂峰值。比如,在亞特蘭大,大約42000美元年收入的人最快樂,而在紐約這一數字是105000美元。
快樂來自於給予,而非索取
在節日或生日收到精心包裝好的禮物一定很開心。但是科學表明,送這個禮物的人所感受到的快樂要超過收禮物的人。
2008年發表在《Science》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把錢花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時,他們的快樂感覺會突然升高。2013年的後續研究表明,這項發現不僅僅適用於北美,在全世界其他136個國家也同樣適用。施比受更幸福!
今年早期的一項研究發現,慷慨和快樂之間存在神經聯繫(慷慨使人更快樂!),進一步證明了人類本質上是一種社交動物。
過多的選擇自由會減少快樂
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說,有選擇總比沒有選擇好,但這並不意味著選擇越多就越好。
Schwartz的研究發現,如果人類有了太多的選擇,他們的決策能力會在某種程度上關閉。一些神經科學家研究也表明,做決定非常累人,會損傷大腦其他區域的認知能力。
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家Moran Cerf因為這些發現而採取一種習慣:在點菜的時候他總是選擇菜單上的第二個項目,以此來給大腦放鬆,好為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做決定。
更長的假期並不是物有所值的
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曾寫道,人類有兩個不同的自我組成:經歷自我和記憶自我。經歷自我生活在當下,而記憶自我回味過去的生活。
對於很多人來說,假期都是快樂的,但是Kahneman指出,從記憶自我的角度來看,兩周的假期並不比一周的假期好出一倍。除非你每天都過得完全不同,否則記憶會完全混在一起,你並不會因為假期而感覺快樂了。
沒有人會一直快樂
關於快樂的一大誤區是,人們認為快樂是可以獲取和永久保持的。科學家們建議人們拋棄這個想法,認識到快樂是有多方面的。
我們有可能擁有不同種類但是互相牴觸的快樂,比如當你因為某些長期目標而需要拒絕一頓豐盛晚餐的邀請。
為了使快樂最大化,人類需要接受現狀,知道不好的時刻是什麼樣子的。科學家們發現,痛苦也是需要實踐的。
怨恨只會使你更加不快樂
應對負面情緒很困難,很多人都想避免。但是大量研究發現,原諒別人(自己)過去的錯誤可以減少長期壓力並改善心理健康。
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再怨恨可以改善身體能力。在特定時刻決定原諒某人的受測者們比決定繼續怨恨下去的受測者們跳得更高了。所以,要告訴自己「我要飛得更高」,別再用別人(自己)的錯誤來繼續懲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