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問答:舉頭看兩韓,低頭思兩岸

2021-02-15 臺海觀瀾

▲對話嘉賓:臺灣政論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

王義偉:今天上午8點半,歷史性的會晤開始。金正恩與文在寅握手言和,競兄對此次會晤總體觀感如何?

張競:對高峰會而言,「成交才能成局,成局才能成行」。相信雙方能夠達成的協議,早在會前就已經議定。今天上午的會面,是雙方領袖依據議定腳本的過場演出。這次會面引發全球範圍的高度關注,雙方對此應該早有預期,因此各項儀式象徵庶務細節上,都全力以赴展示修潤本身國際形象的機會。特別是平壤明顯是有意透過金正恩在和平之家籤名留言,強調其歷史開創性,同時再運用與幼童合影,消弭北韓好戰形象,因此整體公關策略來說,平壤實力確實不可輕視。

王義偉:朝鮮半島和海峽兩岸,都有一個統一的問題,此次會晤對兩岸有何啟發?

張競:在相當程度上,兩韓此舉有盡在不言中之「一韓共表」意味。儘管未見得能夠在可預見之未來促成統一,但如果各方強權意圖以「一韓各表」的方式操弄朝鮮半島未來之發展,會遭到「一韓共表」理念的強力阻斷。於兩岸關係而言,這足以引起那些對於「一中共表」無端畏懼,必須死抱著「一中各表」力求苟且偏安者思考。

王義偉:通過這次會晤,朝鮮和韓國是否從此可以打開大門,進行大範圍的、深度的經濟文化交流?

張競:兩韓之間,此次是第三度高峰會,但是由於雙方在經貿與社會往來上缺乏堅實交流基礎,高峰會都是仰賴主政者主觀之強烈政治意志達成,缺乏持續發展關係之客觀需求,所以前兩次高峰會後,才會有無以為繼現象。本次高峰會後,能否帶動實質往來,可能才是判定本次高峰會歷史定位之準繩。若是期待兩韓透過峰會就能底定全局,解決所有困境與挑戰,這是不切實際之期待。但是兩韓之間能夠獲得諒解與互信,就自然會壓縮強權藉機操弄之空間,要當棋子還是棋手,就是看本身能否有開創歷史之勇氣。

王義偉:這對於臺北主政者最重要的啟發是什麼?

張競:兩岸對比兩韓,民間往來雖然屢次受到臺灣內部政治情勢變化,產生打擺子般的冷熱交替現象,但是兩岸關係客觀基礎遠比兩韓為佳,這亦是決定未來歷史發展最關鍵因素。兩韓峰會是雙方領袖要創機造勢,而兩岸雙方只要順機用勢,就會獲得比兩韓更理想與穩定之和平環境。兩韓峰會雖不可能讓兩岸師法,但卻不能否認其確實能有啟發。金正恩留書強調歷史由此開始,希望臺北主政者不要被歷史所拋棄。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