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頭面積約222.66平方公裡,下轄84個村居,常住人口約8.7萬人。巖頭派出所連所長李中葉在內一共20名民警。作為全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地區,「八山一水一分田」,農村土地極其稀缺,被山區百姓視為珍寶。而隨著社會發展,因徵地拆遷、重點工程推進、土地承包而引發了眾多土地矛盾,這也使得巖頭的糾紛、信訪等案件較為突出,給社會治安帶來了極大挑戰。
本就不足的警力,在民風鄉風強悍的巖頭,更是捉襟見肘。就靠這20人,如何服務好8.7萬人?巖頭派出所卻做到了。
自2016年起,巖頭派出所把警務觸角延伸至村居,施行「一村一警務助理」機制,發展出108名常年生活在村居的威望高、人頭熟、品質好、經驗足的村民作為警務助理,為巖頭治安注入鄉情催化劑。同時,對每名警務助理都建立一個檔案,被警方嚴密保管。警方規定,除警務助理使用人、專管員及直接領導外,其他人員未經批准,一律不得查閱。這也成就了巖頭版的「楓橋經驗」。
「2016年開始聽說所裡聘任警務助理,作為村調解主任的我第一個就報名了,一是自己符合條件,二是有機會為派出所做事又能為自己的村民做事,很開心的。」警務助理金可清說到。
今年59歲的他,在巖頭鎮巖頭村幹了好幾年的調解主任,在鄉親們的眼中,他不僅熱心,而且說話在理,誰家有矛盾糾紛,都願意找他幫忙。
金可清報名後,經過一系列的審查、審批,並通過面對面集體培訓、點對點家訪培訓的方式,成為了所裡第一批警務助理。「我現在已經連續聘任3次了」金可清說。
而和金可清同樣身份的警務助理,在巖頭現在已有108位,他們遍布在巖頭的每一個村居角落,藉助自身優勢,進得了門、談得上話、交得了心、辦得成事,既是公安機關的千裡眼、順風耳,又是老百姓眼中的和事佬、勤務兵,有效延伸了社會觸角,實現了警務前移。
「巖頭的土地糾紛嚴重起來,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因為這裡環境好、經濟好,想來這裡徵地發展旅遊、地產項目的企業越來越多。一涉及到拆遷,土地變得越來越值錢,問題就開始複雜起來。」金可清說,農村的土地不像城裡那麼產權清晰,這裡有很多土地是宗族分配下來的,加上老年人往往不注意辦理土地證明,所以很多土地到底歸誰有很大的爭議。
金可清舉了個例子,他們村裡有兩戶人的田地剛好挨在一起,本來相安無事,可徵地一徵到,兩戶人家就開始爭吵不休,都對部分爭議土地聲張權利,不僅讓這對世代相守的鄰裡互生怨恨,還耽誤了鎮裡的徵地進度。
經過長期的調解,兩家人積怨卻越來越深,在衝突升級前,金可清左右調解,來回兩家十幾趟。
「在農村,很多糾紛用法律和他們解釋是沒辦法真正得以解決的」社區民警鄭翔說到。而警務助理金可清是因為從根源上了解兩家的情況,因此決定用「老規矩」解決。
「當初村裡分地的時候,就是按人頭分的,這兩戶人家的地面積其實差不多。既然兩邊都說對方佔便宜,那就按照祖傳的老規矩來,把兩戶人家的土地(連帶爭議部分)都算起來,再按照兩家人口分一次,兩家正好各有四口人,一邊一半,兩家都沒意見。」
除此之外,巖頭派出所還在2016年推動鎮黨委政府建立以「黨政牽頭、公安主導、部門聯動」為格局的土地矛盾糾紛綜合排查化解聯動機制,組建「土地矛盾糾紛提前介入工作小組」,自機制實施以來,轄區因土地糾紛引發的刑事治安類案件從176件下降到59件,初信初訪38件下降到1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