筌:捕魚用的竹器,形態像個小簍子,裡面裝有倒刺,魚鑽入就很難脫身。
得魚忘筌:捕到了魚,忘掉了筌。
比喻:
1.原指領會了深妙的義理,表達它的言語可以忘掉;魚捕到了,漁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語和漁具雖不可少,但畢竟只是手段,而領會精神實質、實現既定目標更重要。
2.用來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
3.比喻事成之後,就忘了藉以成功的手段、條件。
古代一漁夫到河邊捕魚,他把竹器筌投進水裡,全神貫注觀看浮標,終於一條紅鰱魚上筌了。他十分高興取下魚把筌拋在一邊,快步回家吹噓自己的功勞。妻子說這是筌的功勞,問他筌到哪裡去了,漁夫這才想起忘記帶筌回家了。
《莊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這個成語是莊子談到「義」時,列舉了一些古代聖賢的故事,他說:堯要把帝位讓給聖賢許由,許由不接受,逃跑了;帝湯籌備把君位讓給務光,務光不接收,而且無比賭氣。紀他聽說了這件事,懼怕商湯找到本人頭上,於是帶領弟子們躲避到窾(kuǎn)水河邊。諸侯們擔憂他投水而逝世,紛紜到窾水河邊弔慰。三年當前,申徒狄據說這些賢士的業績,十分敬仰崇敬,竟投河而死。
舉了這些事例後,莊子總結道:「筌是用來捉魚的工具,我們不應該得到魚之後就忘掉了筌;蹄是用來捉兔子用的,我們不應當得到兔子之後把蹄忘卻;言詞是為了表白某種意義的,咱們不應該由於已經懂得到這種意思,就把言詞忘記。對那些『忘言之人』,我是決不跟他們念叨的。」
這裡說的筌、蹄、言都為工具,目標還是魚、兔、意,只要得到和領會了精神實質,那麼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領會精神實質的人。
《莊子》中談到兩位聖人相見而不言,因為「目擊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說,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內涵。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該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來自尋煩惱呢?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故此語也有用來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的意思。成語傳到今天,已大多指成功之後忘了原來幫助其達到成功的有力工具,含貶義。
註:圖文內容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成語歷史故事」整理編輯.若有侵權,請微信留言聯繫刪除。
親愛的夥伴,當你走在一個陌生或熟悉的城市,踏在一片歷經風雨的土地上,是不是有穿越時空的衝動,很想去穿越歷史去了解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出現過的人物?
當剛剛入學的孩子,向你炫耀他新學到的成語時,你是否很想向他解釋成語背後的故事,從而讓他體會學習的快樂?
成語歷史故事,就是希望能構建這樣一個有故事的世界,歡迎你的加入,在這裡,你將聽到成語背後的精彩故事,了解經典的歷史趣事,還可以說出你自己的趣事,由我們記載下來,說不定就成了明天的歷史哦。
還猶豫啥,進店吧!
店名:成語歷史故事
店帳號:idiom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