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哈薩克斯坦外交部回應因電影《波拉特-2》引起的公眾不滿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哈薩克語網站25日報導,哈薩克斯坦外交部已就美國電影《波拉特-2》引起的民眾不滿作出回應。
報導稱,哈外交部也對電影中出現挑釁性地嘲笑哈薩克斯坦人民和國家象徵的情節感到憤怒。
電影《波拉特》劇照。圖片源自網絡
在哈外交部的通報中稱,「實際上,這部影片有明顯的種族主義和排外心理特徵。我們的人民當然對這種赤裸裸的種族主義攻擊感到憤怒。」
與此同時,哈外交部指出,「不指明對象的照會抗議毫無意義。電影產生的附加反響只會給它的創作團隊帶來更多的收益,還會促使他們拍攝續集。」
報導稱,23日,在美國上映了《波拉特》系列電影的第二集,它被稱為「電影《波拉特》的續集」。電影的編劇和主演薩沙巴隆科恩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夕嘲諷共和黨人,再次塑造出一個沒文化的、厭惡女性的、自稱是哈薩克斯坦記者的人物波拉特。
電影上映後第二天,一些年輕人來到美國駐阿拉木圖總領館門前,要求禁止電影上映。
人們在社交網上發起反對該片的「快閃」活動,世界各地網民對「#CancelBorat」這個主題標籤發表的相關評論也都持負面態度。
2006年上映的電影《波拉特》海報。圖片源自網絡
該系列電影用惡搞的方式講述故事雖獲得了高票房,但卻麻煩不斷,甚至惹上官司。
早在2006年,美國喜劇影片《波拉特》(第一部)一經上映,曾兩度位居北美電影票房冠軍。然而,在片中擔任群眾演員的羅馬尼亞格洛德村居民因為不滿該片對他們的刻畫,在曼哈頓一家聯邦法院提出了3000萬美元的訴訟。
原告指控20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及有關人員欺騙他們,說這部電影是反映羅馬尼亞貧困狀況的紀錄片,會客觀公正地描述他們的生活、職業、傳統和信仰。事實卻是,他們打算用格洛德村代替影片主人公波拉特的家鄉哈薩克斯坦。
訴訟稱:「沒有什麼比這部電影更有悖真相了。這部電影原本就打算把原告和其他村民刻畫成強姦犯、為人墮胎者、妓女、小偷、種族主義者、偏執狂、傻瓜和粗野的人。」
該片通過講述哈薩克斯坦記者波拉特在美國的特殊經歷嘲諷美國所謂的「先進文化」,堪稱惡搞之集大成者。電影開頭表現波拉特故鄉的場景是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附近的格洛德村拍攝的。
20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發言人格雷格·布裡連特說,他們從未向「任何羅馬尼亞人介紹說這部影片是紀錄片」。他說,給村民的酬勞要高於通常水平,他們只是在刻畫一個虛構的村莊。
來源:俄羅斯衛星網、時光網M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