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日本行(20171117-21)
1)坐東航飛大阪。好幾年沒有去日本,這次重溫。上海飛日本,不管大阪、東京還是名古屋,三小時左右,比飛北京多一點點。平時國慶長假或春節,總是長三角地區搞3小時自駕遊。想到未來如果籤證方便,得空就可以以上海為中心,搞搞說走就走的飛行遊,轉悠中國周邊三小時飛行圈境外城市可以成為家常便飯。
2)五年前來大阪,就覺得城市圍繞交通樞紐布局,功能混合,結構緊湊。向外到關西機場,坐飛機出國很方便,向下到周邊城市坐城鐵很方便。在酒店安頓好,就坐城鐵到京都立命館大學見邀請方,對方在京都老街宴請,再坐城鐵回來。猶如上海到蘇州一個來回,但是這裡更方便,因為城鐵在市中心。
3)這次到大阪,仍然是立命館大學邀請,給2年一次公眾講座做報告。不過形式改為研討,題目是轉型期的中國發展,中日各有2個學者,每人講35-40分鐘,然後互動。我本來談分享經濟在中國,後來怕太專,改為2035中國能否創造環境奇蹟。Q&A的時候順便問了聽眾對共享單車看法,發現不少人認同。
4)立命館大學安排的活動,親中國的氣氛比較濃。兩個做報告的日本學者,一個說中國已經養成了破解中國崩潰論的筋骨,經濟持續看好;另一個說中國已經實現了工業化,他準備轉向研究更貧窮的國家。Q&A環節,一個在中國搞經貿往來20多年的年長者,舉著一本最新的Times雜誌,發言說中國贏了。
5)白天報告結束,晚上從酒店地下通道,步行到大阪站周圍轉轉,又去看了時空廣場、空中農場等。5年前是走地面看城市如何圍繞交通樞紐緊湊發展,這次看到地下圍繞交通樞紐形成了又一個城市。城鐵既有公營的JR,又有私營的阪神、阪急等,覺得大阪這樣的垂直發展的TOD模式在日本也是鶴立雞群的。
6)仔細看了大阪站,又仔細去看京都站,覺得比大阪更有氣派,是個巨無霸的城市活動中心。在這裡吃日本拉麵當午餐,在咖啡店喝卡布奇諾小坐,逛商場旁邊有伊斯丹,覺得呆上整天都不會煩。想到中國城市的高鐵站,大多數建在遠離城市中心已是事實,但是要對城市發展有大貢獻,需要二次建設。
7)坐新幹線從京都到東京,在品川換山手線到新宿,然後步行到了酒店。每次到東京,覺得與倫敦類似的地方就是山手線這樣的環城軌道,有幾個大的換乘點,可以向東西南北發射。上海的四號線雖然是環線,但是到周邊城市卻只有上海站一個點,如果也能形成山手線那樣的功能,到周邊就方便了。
8)出國到日本,總是要感嘆幹活的精細,酒店是小而精細的,吃飯是小而精細的,馬路是小而精細的,城市也是小而精細的。中國城市發展30多年,已經拉起了大框架,希望今後能夠精細化修理,再幹30多年,可以與日本城市有一拼甚至超越。當然,我希望中國城市既需要精細化,也需要有大格局。
9)這幾天天天吃日本料理,有邀請方在特色酒樓請客的正規和食,也有小吃街的烏龍麵套餐,覺得日本式吃法對不做油膩男女有幾大啟迪:一是總量控制,即使宴請有多道菜,每道菜都是小碗,每樣東西一點點;二是水產為主,肉食以水產等白肉為主,很少用紅肉;三是做菜少油,天婦羅用的是植物油。
10)在東京住新宿,正好到東京都廳一逛,辦了臨時通行證進入政府信息屋,看看有沒有東京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一類資料。發現一份Creating the Future,有不少可靠的數據,對上海2020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2035建設卓越全球城市很有用,掏錢買下。感到此次到日本已有大收穫,回去可以放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