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第十一屆「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結果近日出爐,廣州融創大劇院、長白山天地度假酒店等公共建築上榜。這些建築,要麼存在過度拜金、簡單克隆、盲目抄襲等老毛病,要麼冒出了資本對公共空間支配權的濫用、呈現出「平庸之醜」等新問題。
「選美」容易「評醜」難。這項由網站牽頭、大眾投票、專家評審的「評醜」活動,一辦就是十一屆,各方的毅力、勇氣和熱情都值得稱道。評定建築物的美醜帶有較大的主觀性,在這方面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的共識,但每一年的榜單還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公共建築設計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榜單的發布,也是推動各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益契機。
比如,「象形建築」多年來一直飽受詬病,但外形與銅錢、酒瓶、神仙、桌球拍、小提琴等高度相仿的公共建築還是不斷湧現。再比如,在本土的文化環境、自然地貌、生活空間裡,生硬地「插入」一幢(片)歐陸經典建築的克隆版,每每讓人覺得不倫不類、不三不四。類似的公共建築「作品」,年年榜上有、年年換「馬甲」。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思考。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公共建築更應是令人賞心悅目的精品,理應符合公共審美的趣味。公共建築如果建造得不倫不類,不僅會讓同時代的人們感到扎眼,不少時候還會讓幾代人感到扎心。正因此,一幢公共建築從設計、建造到落成、投用,需要經過專業人士的精心構思、精準呈現和精緻雕琢,相關機構的全面審查、審慎批覆和嚴格驗收。作為公共建築的服務主體,公眾也應當以適當方式加入進來,他們的「非專業」聲音也應受到重視。強化決策的公開、透明、民主,才能避免因為專業自負、權力傲慢導致的各種設計缺陷。
「醜陋建築」各有各的醜,但背後都有把關不力的身影。有時候,專業的規劃和設計機構有可能因為想「創新」而搗鼓出一些新奇作品,有的作品未必能夠為當時、當地的多數人所接受,這樣的作品可以交給時間來評價。但更多時候,負責審核、拍板、監督之責的領導幹部,對於主要公共建築乃至於城鄉建築風貌,事實上發揮著「把關人」的重要作用。他們的審美趣味,往往會在把關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來。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統一設計店招、改造城鄉風貌中屢現「低級失誤」,以及「醜陋建築」的湧現,都暴露少數領導幹部在這方面的明顯短板。著力強化各級「把關人」的美學素養、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尤顯迫切。
建設美麗中國,既要美在整體,也要靚在局部。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必然也是優化生態、美化城鄉、做精局部、提升細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減少乃至於杜絕各種「醜陋建築」出現,還要在彰顯歷史文化、體現地域特色、增強個性色彩等方面下大功夫。不管是專業人士還是領導幹部,常在「醜陋建築」前照照鏡子,對於改進工作、減少失誤,實在是大有裨益。(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