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評分:6分(10分滿分)
適合人群:災難片觀眾
《地心營救》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2010年科皮亞波礦難,又稱智利礦災。事故地點位於智利阿卡塔馬大區科皮亞波以北45公裡處的聖何塞礦(Mina San José)。2010年8月5日,由於山體崩塌,33位礦工被困在礦坑崩落處更深的地點。直至事發第70天,當地時間2010年10月13日0時12分,第一名礦工成功獲救,當天晚間9時56分,第33名礦工被救出,所有受困者全部安全。
本次礦災意外並未有罹難者,所以成為國際新聞,並打破世界紀錄。整個救援計劃花費約超過1000萬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為私人企業捐獻,其餘則由智利國營礦業公司Codelco及智利政府支出。
33名礦工再次集結亮相智利世界盃宣傳片
2014年世界盃,智利與澳大利亞、西班牙、荷蘭分在了死亡之組,33名礦工再度集結,回到當初被困70天的「死亡之地」,發出了這樣的宣言:「在這下面,我們被困了近70天!大地要把我們埋葬在這裡,而我們必須要證明自己堅持的意義!因為我們知道,礦井外,數百萬智利人都相信我們!所有這一切,這片土地可以作證!死亡也是我們的手下敗將!」
他們把當地的沙土帶到了巴西,帶到了智利國家隊出戰的賽場上,為球員注入希望和勇氣,「我們要告訴世界——對智利人來說,沒有什麼不可能!」
發生礦難的阿卡塔馬地區
這確實是奇蹟。先別說無法確定受困礦工的精準位置,光是鑽頭的誤差問題就很頭大,掘地600米後找到這33人的可能性不足1%,因為他們的藏身處也就5米見方。想像一下,你在黑暗中、在離地一米高的地方把一根線垂下、穿到地板上的一顆紐扣上吧!
要知道,全世界上每年大約有12000名礦工死於礦難,營救確實是一個技術難題。
夜以繼日地鑽孔拯救
最終鑿透礦工藏身處的一瞬間,很震撼,礦工臉上的笑容,讓人感慨活著真好。
被困地下最大的威脅是飲水與食物緊缺。
但是,作為一部災難片,《地心營救》並不能看到太多出彩的地方(雖然也沒有太多的槽點),總體給人感覺比較中庸吧。
故事很神奇,拍得很一般。
可能是為了儘量貼近真實事件,電影的戲劇衝突性並不是很夠。對於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影片也表現不足。山體沉降的大場面,雖然嚇唬住了觀眾,臨場感也有,但並不能維持多久,很快,它的危機存在感就降到很低。雖然礦工沒有多少食物,但與時間賽跑的感覺並沒有很強,而配樂也沒有多少緊張感。
每人一天只能分到一份牛奶一塊餅乾。
33名礦工、家屬和私營礦主之間的摩擦、衝突也比較弱。可能本身就沒什麼劇情可挖吧,也沒有一位大英雄可以樹立,而後半段,政府出面之後,太多可以追問的問題被掩蓋了。比如安全措施不足、災難應對預案不充分、礦主唯利是圖等等,這些問題被放到了一邊。
如果說硬要找亮點,要數礦工們在最絕望的時候,也就是那頓「最後的晚餐」時比較感人。
智利人天生的樂天也很感人。都被埋地下了都還會講段子。
相比班德拉斯,朱麗葉·比諾什更為敬業,她演的賣餅貧民是其中一名礦工的姐姐,完全將自己的氣質甚至走路方式都改變了。
因為初期救援不力,她重重地扇了礦業部長一巴掌,過幾天後,這兩人居然還能好好地說話。
我國什麼時候能拍出一部講礦難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