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攻略對哥斯大黎加的介紹都不約而同的稱其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哥斯大黎加世界排名第六,僅次於以丹麥為首的五個北歐國家),帶著一探究竟的心態了解了這個國家的大概,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維基百科對「幸福」的定義中有一條說:「工作是衡量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好工作意味著高收入,帶給人們自尊、相應的社會地位,與個人的幸福感息息相關。一個國家的就業率越高,其國民的幸福感也越強。」
而我在查閱相關資料後了解到,高達75%的哥斯大黎加人在大學畢業後便前往其他國家(諸如巴拿馬、哥倫比亞、尼加拉瓜)工作,即便那裡的工資要比在本國低上1/3,但如果加上生活成本和苛捐雜稅後,這1/3便顯得微不足道。
以農業和電子業為主的哥斯大黎加人均收入並不高,物價卻高的離譜,多方重壓下的年輕人紛紛逃離,成為他國勞動力,造成整個城市經濟萎靡,犯罪率居高不下——我在首都聖何塞的幾天裡就目睹了三起因偷竊而被捕的案件。這樣高的犯罪頻率即使是在巴西這種出了名的「罪惡之都」都鮮有發生。
這就是所謂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
可能有人會說,南美國家的幸福指數不能和北歐國家作比較。那我就嘗試分析一下事實是不是這麼回事。
西方發達國家高福利的標準其中最重要一項就是醫療保障,也是我們中國人「不能承受之輕」。自從在普吉島眼睛被海水感染後一直未能痊癒,輾轉上海各大醫院未果,只得在旅行的同時跑幾趟醫院就醫。幾番經歷後,由衷感到中國看病效率之高,雖有一定的誤診概率,但至少能緩解病人的病情,或是讓患者心安。而西方國家的醫院雖是24小時對外開放,但其等待的時間通常是10小時以上。倘若要做個手術或是預約主治醫生,通常是要提前幾個月預約,即便是國家首相也不例外。
不僅如此,免費醫保(全民醫保)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其沉重的賦稅壓力。富人要將自己交的重稅和保險去養那些不願幹活、懶惰成性的窮人,而窮人患病機率又遠比有保健意識的富人高,資源配比極度不均的情況下,富人也是怨聲載道,這也是歐巴馬推行的全民醫保會帶來如此大的社會問題的成因。
再說到國外的房價。其實各國一線城市的房價對當地年輕人所造成的壓力都大徑相同,房價低的房子普遍都是在那些基礎設施落後的偏遠地區。幾年前去錫林浩特時,成群的空房猶如「死城」,價格低的驚人也無人問津,國外情況也是如此。
但諸如紐約東京倫敦的房子那可都是天價。對比這些超一線城市,我認為今天上海的房價還有一定上升空間。不禁想起曾有人和我調侃,說最賺錢的無非就是那些國家大力管控的———諸如毒品,走私,軍火,房市等。
當然有人會提到歐洲推行的免費公立大學福利。
幸福指數第一的丹麥人民在談及這個話題時表示由於不堪高稅收所帶來的壓力,畢業後,那些沒有太大競爭優勢的年輕人通常會選擇去別的國家工作,這一方面能享受國家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能賺到可觀的收入。
而中國學生卻是這項福利中的最大受益者。來自丹麥的Drack說,在他們大學有70%的學生都是中國人,雖早有聽聞美國南加州也不乏有中國留學生佔大比例的學校,但那絕大部分是有錢人家送去「鍍金」的,我們不予置評。
但要申請丹麥的大學難度可是相當高的。由於沒有高昂的學費又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加之學校和政府安排每周18小時的工作以賺取生活費用,使得那裡的大學競爭常年居高不下,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中國精英。
根據胡潤富豪數據顯示,上榜的十億美金富豪中,三分之二是白手起家,三分之一靠繼承財產。其中白手起家的富豪人數中國最多,佔比73%,美國次之,佔48%。
如果這樣的趨勢進一步加劇,本就出生率極低的北歐國家將會同時面臨嚴重老齡化和年輕勞動力的流失的雙重困境,高福利的國家將如何獨善其身、保有「幸福」,是繼續增加人民稅收抑或債臺高築步希臘後塵?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