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2014年李宗盛一則《致匠心》的廣告片,讓「匠心」這個其實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重新回到大家的面前。
去年因為李克強總理一句「匠心在中國」之後,2016年好像一下子成了「匠心」年,所有的企業都搶著搭上總理的「匠心大巴」講起了希望,講起了良心。且不評論別人,今天就「廣告人有沒有資格說匠心」,我與SUNKISS上奇設計說說自己的看法。
回憶李宗盛《致匠心》出來的時候,我們幾個「老創意」坐在會議室把200秒的廣告反覆看了5遍以上,並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好像感受到了一些共鳴,這共鳴不是成就,而是「委屈」。
在整段口述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
我相信所有人都知道「質變是一定量變的積累」,也接受「慢工出細活」,但我想中國所有的廣告人共同的心裡陰影都來自於「催」!AE被客戶催、設計師被AE催、稿子被時間計劃催,隨之而來的就是「差不多、還行吧、趕緊上、先這樣」等等,因為時間因素造成的妥協。
「唯有不辜負,方能歸初心」匠心是種態度,是對人的尊重。
對於我們而言, 首先是對客戶的尊重,因為他/她是你的衣食父母,他花錢給你機會,證明你行,你憑什麼辜負他/她?其次是對自己職業的尊重,如果你認為這只是一份餬口的工作,你也依然沒有資格說差不多就行了,何況說好的理想呢?再這之後,我們再來談作品、聊方案。同時「匠心「是需要廣告主與我們廣告人一起成就的,那就是說,你是否一樣尊重你的客戶和你的職業!
「固執的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所以我們寧願這樣,也必須這樣」 第三次提到《致匠心》,可能「匠人精神」是我和我的團隊一直相信,也依然會堅持的,也是希望可以在今天的快節奏環境下可以看到。不僅是廣告行業,因為它是一種激勵,一種鞭策,是人該有的人性。
SUNKISS上奇設計與全球銷量第一的啤酒品牌雪花啤酒,即將再一次展開以「匠心」為主題的深度合作,希望這次可以用作品和產品讓大家看到「匠心」和那一份「尊重」。
最後,與還在堅持夢想的廣告人共勉。
劉威 SUNKISS上奇設計策略總監,全案廣告從業11年,擅長策略性思考,極富創新意識,對品牌的廣告創意、消費者洞察、客戶品牌價值挖掘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服務的品牌包括:華潤集團,匯源果汁,中國農業銀行,中信銀行,水立方國家遊泳中心,雪花啤酒,燕京啤酒,青島啤酒,春雨醫生等30多個國內外優秀廣告客戶,監督和操作近百個廣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