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一旦出現神經退行性疾病,最重要的核心訴求是提高健康預期壽命和生命質量。「尤其是帕金森患者,如果科學管理,完全可以做到帶病生存,促進生活改善,防止出現殘疾,讓患者活得長、活得好」,陳彪教授強調,「明明有針對帕金森療效較好的藥物,如果不能科學治療,那將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科學管理聽起來很空泛,但落實下去依然任重道遠。
于欣教授說,「『藥到病除』這個思維誤區還是根深蒂固,藥只能延緩痴呆進展。我常給患者說,吃了藥不能讓你病情好,但會不讓你病情更壞,這個觀念讓家屬來接受就要花很長時間,改變患者的用藥理念至關重要,也是我們工作最難的一步。」
同樣醫生的教育也不能忽視。陳彪教授強調,面對帕金森病患者漫長的生存期,不能「猛上藥」去壓制症狀,避免讓患者產生藥物依賴,需要對專科大夫進行合理用藥方面的培訓。他經常對患者說,吃藥就像吃糖一樣,誰都想吃巧克力,但巧克力吃多後再吃別的食物都索然無味,怎麼處理好吃巧克力、奶糖、水果糖的組合,使得這些藥既要讓病人受益,而且能夠長年(十年、二十年)使用,這是個技術活,需要醫生提升合理用藥的理念。
「『技術+管理』是核心,治療要有長遠規劃,要有連續性、個性化,綜合多方面因素,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已經不單單是開藥、吃藥簡單的二維層級的關係鏈條了。」陳彪教授解釋,我們成立帕金森聯盟,對全國醫生培訓,預計5年培訓10000位醫生,包括神經科、內科、老年科、全科醫生,讓全國的帕金森患者能夠得到科學化診斷管理。
于欣教授說,「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病)也需要科學化管理,我們一直呼籲把記憶篩查納入到老年人體檢,早期發現很容易控制病情進展。有些痴呆如果找到明確的病因,也是可以進行針對病因的治療,痴呆症狀甚至可以逆轉。我們最強調的治療核心理念是保持患者目前現有的生活功能,儘可能減輕照料者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