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提醒】
在耶路撒冷大會作出決定之後,保羅和巴拿巴在安提阿待了一段時間。保羅向巴拿巴建議他們應該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保羅則選擇了西拉,一起從陸路出發,帶著教會的祝福,經過敘利亞和基利家,奔向特庇。一路上,他們堅固眾教會。
所以,保羅最初的計劃是重新走一遍上一次旅行的路程,只不過把順序反過來。保羅和西拉開始以相反的方向重走一遍第一次宣教旅程的路,先到特庇,最後保羅終於到達路司得,就是他被石頭打的地方;他身上的傷痕依舊在,痛苦的往事仍存於記憶中,難以磨滅。在路司得,他遇見提摩太。就是在那裡,保羅發現了年輕的提摩太,他的母親是一個猶太信徒,而他的父親是一個希臘人,是不信主的。
提摩太被稱為「門徒」,可能是保羅上一次在路司得傳福音的結果,提摩太此後一直與保羅同工,直到他過世。保羅顯然對提摩太印象很好,以致想讓他加入宣教團隊作同工。保羅讓他受了割禮,因為他的母親是猶太人,而且這對向猶太人傳福音有利。提摩太顯然沒有反對,於是,提摩太就成了保羅的屬靈的「信心中的兒子」,幾乎就像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保羅實際上就像是提摩太的父親那樣關照著他。保羅的另一個「屬靈的兒子」提多(多1:4)是一個外邦人信徒,他就沒有受割禮(加2:3)。提摩太的做事和為人得到路司得和以哥念弟兄的稱讚。這時的提摩太可能是這兩個地方教會的傳道人,他也許是保羅第一次傳道時就信主的少年。
保羅的第二次宣教旅程也把耶路撒冷大會所定下的規矩轉交給眾教會遵守。結果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保羅花了很多時間和努力來建造基督的身體。
在這裡有一個「割禮的爭議」。我們或許會對保羅要提摩太行割禮的奇怪舉動感到不解。請留意緊接著發生的事。行了割禮之後,提摩太和西拉就與保羅一起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眾教會遵守。這些條規同意外邦人不必受割禮仍可得救。這更說明了保羅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有人因此項行動而批評保羅,但我認為這種批評是不公平的。這是一個權宜措施,目的在完成他的事工。保羅知道,如果提摩太未受割禮,猶太人一定會批評。因此,不是為了他自己的緣故,而是為了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樣的人,只要能多得著人,就不妨讓這個從小在希伯來宗教環境下長大的提摩太,順服猶太人的儀式,好讓他也有機會向猶太人說話。
當保羅和巴拿巴分開時,他選擇了西拉陪伴他走遍敘利亞,基利家;並且來到特庇和路斯得。保羅重視福音的推廣,也看見揀選和栽培同工的重要,因為唯有「成全聖徒、各盡其職」,才能建立基督的身體。因此,當他在路斯得遇見提摩太時,便覺得這位年輕人很有潛能,就邀請他同工同行。
【生活應用】
1.保羅重視宣教和福音的推廣,也看見揀選和栽培同工的重要,2005年教會全面提升,也包含這兩大方面,盼望弟兄姐妹同心參與。
【今日禱告】
天父!謝謝您揀選我們成為你的同工,願您教導我們也為您興起同工!
(本靈修文轉自網站《中壢浸信會信徒每日靈修材料》,內容版權皆為中壢浸信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