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美國和加拿大共同宣布了200海裡專屬經濟海域,將其他國家的遠洋漁船驅逐出去,獨自坐擁這個海上漁業富礦。
1977-1982年間,美國拖網船隊規模從825艘增加到1400多艘,擴張了將近1倍。1975年,加拿大東部沿海地區漁業從業人員有1.4萬人,到了1980年,已多達3.3萬人,豐富的漁獲,讓曾經作為社會底層的漁民,也開始對好日子有了新的期盼。
到1980年代,當地的漁獲數量增加到可持續捕撈量的兩倍,很快導致漁獲數量銳減,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漁民仍然能夠捕撈到足夠維持生計的魚獲,同時,漁獲下降,也促使漁民們花重金購買電子探魚機等更加先進的捕魚設備。
1980年中期,漁民每年捕撈走緬因灣裡60%-80%的鱈魚、黑線鱈和大西洋黃蓋鰈。這幾種魚種的捕獲量,從1980年代早期的10萬噸下降到1989年的4萬噸。
1985年,美國漁業科學家預見到了即將發生的崩潰,於是就開始敦促漁業管理委員會進行幹預。當時的漁業管理委員會基本由漁業代表組成,自然反對這樣的建議。直到保護法基金會(Conservation Law Foundation)對他們提起訴訟,漁業管理委員會才開始著手行動,但已經為時已晚。
千百年來,鱈魚、黑線鱈和大西洋黃蓋鰈等底棲魚類一直是當地海域裡的主要物種,從1970年代開始,因為這些魚類數量銳減,讓當地原本小眾的鯊魚、鰩魚和魟魚反而繁榮起來。這給當時漁民的作業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
角鯊會撕裂漁網,擠在拖網裡抓魚吃。以前拖網上船,打開來都是鱈魚,到後來,拖網打開來後,都是扭動的鯊魚和鰩魚。在1980年代,它們的數量比鱈魚們多了8-10倍。
原來漁民會將這些魚用棍子敲死再丟掉,到後來,它們實在是太多,漁民就開始售賣這些魚類,雖然肉質比不上鱈魚,但好歹還能賣些錢。再到後來,1990年代中葉,鯊魚和鰩魚的數量也開始下滑。現如今,雖然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嚴格管理,當地的漁業資源還是沒有實質性的恢復。鱈魚群更是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