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迫害人權、特別是殘害女性權利的事件與宗教出現,所幸隨著現代文明的來臨這些非人道的現象正逐步減少與絕跡。
第一個統一了緬甸的蒲甘國王阿奴律陀位列「三大帝」之首,他在緬甸的歷史地位與中國的秦始皇相當。
他統治下的蒲甘,兵強馬壯,倉廩殷實,真可謂盛世空前。但阿奴律陀覺得,這還遠遠不夠。他知道,維繫帝國的統治不能僅僅依靠這些「硬實力」,他需要找到一種可以武裝臣民頭腦的「軟實力」。而軟實力的根本、文化的根基,則是宗教,是信仰,是價值觀,如果帝國子民的信仰混亂空虛,價值觀落伍,那再怎麼窮兵黷武,也無濟於事。
而蒲甘當時正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教派,正邪不一、魚龍混雜。其中有早年從印度傳來的婆羅門教,也有改革後的印度教,有從南詔傳來的大乘佛教(漢傳和藏傳都有),也有當地土著的鬼神崇拜。阿奴律陀對這些教派都不滿意,尤其是作為藏傳佛教一支的阿利教(傳自南詔的阿利教在雲南大理地區有流傳,至今不絕),最讓他大光其火。
緬甸後幾個朝代的「皇家編年史」中,將阿利教視為邪教。書中記錄道:阿努律陀初登王位時,蒲甘某個村子裡有30多名阿利教僧侶,6000多名教徒,他們個個舞槍弄棒,酷愛騎術,縱酒食肉,口念咒語。阿利教徒藏文於小樹內,等到小樹長大之後,聚眾取之,哄騙大眾說,那是「神諭」。此外,阿利教有一種特殊的儀式,村中但凡有處女出嫁,都必須先送到寺廟,與阿利僧人度過初夜,請阿利僧人破其處子之身。
我在蒲甘郊區的佛寺中找到了阿利教徒男女赤裸相擁的壁畫,可笑的是,門口小販兜售的壁畫拓片,卻給男神女神們穿上了衣裙。可見,蒲甘之後統治緬甸的小乘佛教對阿利教仍然抱有成見。
蒲甘寺廟外小販兜售的廟內壁畫複製品,阿利教徒被穿上了衣裙。而在寺廟裡禁止照相的真跡壁畫上,他們是赤身裸體的。
阿奴律陀的父母都是阿利教的信徒,自己從小跟隨父親到寺廟裡修行,對阿利教僧人的一些放浪行為早有了解。但是,最讓阿奴律陀反感的還不是這些。阿利教士在蒲甘的影響力已經不限於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們還形成僧侶團體,蠱惑民眾,幹預朝政,而這,讓阿奴律陀越來越難以容忍。他開啟的宗教改革,第一步就是剝奪阿利教僧侶的權力,解散僧侶集團,將阿利教徒趕出蒲甘,趕進深山老林,並明令百姓不必再奉獻子女的「初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