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室間隔除極的初始向量自左後指向右前,因而在V5、V6導聯產生間隔性q波,其時限<20ms,決不>30ms,振幅一般<1/4R。有時在V4導聯,甚至V3導聯也會出現間隔性q波,但V3導聯的q波極小,而且保持qv3<qv4<qv5的規律。由於室間隔起始向量可偏上或偏下,故在任何肢體導聯均可出現間隔性q波,但時限不會>30ms,深度可有某種程度的變化。
[定義]
由於心臟位置的不同及變化,正常人在某些導聯也可出現超過上述正常標準的Q波,如aVL、Ⅲ、aVF、V1、V2等導聯出現QS型或QR型(Q波時限≥0.03S,振幅≥1/4R),稱為心臟位置性Q波(positional Q wave)。
[心電圖表現]
(1)Ⅰ、aVL、V5、V6導聯
當QRS初始向量與額面心電軸接近+90°時,QRS初始向量與aVL導聯軸幾乎垂直,投影在aVL導聯的負側,使QRS波群呈QS型、偶成Qr型,其屬於一種正常變異,此種情況總伴有P波和T波的倒置,Ⅰ導聯和V5、V6導聯無Q波,不伴有ST段改變。
(2)Ⅱ、Ⅲ、aVL導聯
Ⅲ導聯與心電軸大致垂直,心臟位置稍有變化(如呼吸動作引起膈肌升降、平臥或直立對心臟位置的影響等),則可形成Q波,此時僅有Ⅲ導聯出現Q波,因此Ⅲ導聯的Q波大多數是正常的。應結合ST-T變化,Ⅱ、aVF導聯的Q波需綜合分析。如果僅有aVF導聯出現Q波,同時電軸左偏(QRS波群的主波向下)也屬正常。當Ⅲ、aVF導聯都存在Q波時,aVR導聯的QRS波群形態對鑑別診斷很有價值。若aVR導聯出現rS型,則多為病理性;若aVR導聯出現QR型,則提示其為位置性Q波(圖1);
若aVR導聯出現QS型,則無鑑別診斷的價值。Ⅱ、Ⅲ、aVF導聯同時出現Q波,並在深吸氣後Ⅲ、aVF導聯的Q波消失或明顯縮小時,則可能是心臟轉位所致。
(3)V1、V2導聯
①在右胸前大部分位置應該能記錄到Q波,其邊緣接近於V1導聯的部位,因此該電極位置稍有變動,即可在V1導聯記錄到Q或QS波;
②心臟橫位或心後壁心包積液時,V1、V2導聯可記錄到QS波,在深吸氣末,可描記出正常的rS波;
③高度肺氣腫時由於膈肌下降,此時V1、V2甚至V3導聯都可記錄到QS波,在這種情況下,將各胸導聯向下移動一個肋間,便可描記出正常的rS波;
④右側氣胸或胸腔積液時,由於心臟向左移位,V1、V2甚至V3導聯都可記錄到QS波。
【臨床意義】
位置性Q波不屬於病理性Q波,其不是因心肌梗死或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無病理性臨床意義。但在臨床上確實有個別醫生因對這一問題了解的不深不透而使患者因「病理性Q波」患上了「醫源性心肌梗死」,甚至失去了工作能力。
文件來源:心電網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