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象山舉行的寧波大學「東海銀鯧產業化前期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驗收現場沸騰了,人們驚喜地發現,「出海即死」的銀鯧被人工養活了!
在象山銀鯧養殖示範基地的室內養殖池中,銀鯧活蹦亂跳。
銀鯧刺軟味鮮,富含多種營養元素,是目前東海的主要捕撈對象之一。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過度捕撈及海洋環境惡化,銀鯧資源衰退極為迅速。2010年前,東海鯧魚年產量基本還能維持在10萬噸以上,而2013年浙江海區鯧魚的捕撈量為8.5萬噸,比2009年的12.6萬噸減少近33%,且每年呈現1萬噸左右的下降趨勢。
東海銀鯧是寧波重要的漁業資源,10多年前,寧波市科技局和市海洋與漁業局就開始前瞻性部署。以寧波大學為銀鯧攻關研究主持單位,聯合寧波海洋與漁業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浙江大學及多家企業,自2000年起相繼承擔了「銀鯧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銀鯧人工育苗技術研究」等科技項目;2015年又將銀鯧列入寧波「十三五」海洋種質工程四大主要地方特色水產養殖品種之一,專門設立了重大科技專項「東海銀鯧產業化前期技術研究與示範」,該項目由寧波大學主持,聯合浙江大學等四家單位共同承擔。
此前國際上還沒有規模化人工養殖銀鯧的先例,寧波大學以徐善良教授為項目主要負責人的團隊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00年6月,寧波大學銀鯧研究人員利用野生懷卵親魚獲得受精卵,首次完成銀鯧人工繁育,獲得初孵仔魚幾十萬尾,育成幼魚近千尾。
然而,人工養殖之路漫長而艱辛。銀鯧不服馴,養埴環境的選擇、飼料的配製、病害的克服,每一個難關都讓科研人員耗盡心血。經過16年的探索,昨天,在象山銀鯧養殖示範基地的室內養殖池中,1萬尾左右的銀鯧結隊而遊,科研人員打撈出來的最大一尾達245克。銀鯧不能人工養殖的魔咒終於被打破!
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地的專家也面露喜色。不過專家們認為,銀鯧要真正產業化,必須進一步技術攻關,尤其在種類穩定、病害防控、人工飼料研製等方面還有一段路要走。徐善良等項目研究核心成員表示,他們一定會努力完成科研攻關,讓寧波人自己養出來的這條魚真正「登」上老百姓的餐桌。
寧波市科技局調研員盛德清表示,銀鯧的人工養殖成功實現產業化後,可大大降低其市場價格,使更多的市民能夠享受這種海鮮名品。
來源|東南商報
編輯|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