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鹿耳門的蝙蝠被檢出類似狂犬病的」麗沙病毒」,病毒基因還是全球首見的新型。此病有人畜共通風險,國外曾有人被蝙蝠咬傷,感染到麗沙病毒致死的案例。專家建議,蝙蝠若在白天活動或無故墜地必有異狀,須避免接觸,如遭咬傷應儘速就醫,可施打狂犬病疫苗,並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潤傷口,以中和病毒。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施泰華指出,麗沙病毒共有14種基因型,狂犬病病毒屬其中的第1基因型,防檢局長期以來都在監測蝙蝠,看看是否出現麗沙病毒案例,本次發現病毒的蝙蝠,是在臺南安南區鹿耳門拾獲的東亞家蝠。
施泰華說,此次不僅是臺灣首次檢測出麗沙病毒,基因型還是全球首見的新類型,與麗沙病毒第4基因型只有約80%的相似度。施泰華表示,麗沙病毒有人畜共通的風險,人體若遭感染,會出現嘔吐、頭痛、發燒等腦炎症狀,以及恐水症等,過去國外也曾有民眾被蝙蝠咬到,感染病毒後死亡的案例。施泰華說,所有的蝙蝠都有有染病風險,民眾應避免接觸,若被咬傷,也應儘速就醫。
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費昌勇指出,民眾可從簡單兩點判斷蝙蝠是否染病,首先,蝙蝠屬於夜行性動物,如果在白天看見蝙蝠活動,一定有問題,另外,蝙蝠若無故墜落在地,也是生病才會出現的情形,應避免接觸,並儘速通報當地動物疾病防疫機關到場處理。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指出,據國際文獻研究報告,暴露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後,可施打狂犬病疫苗,並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潤傷口,用以中和病毒,當時接觸過染病蝙蝠的民眾有5位,都已施打過疫苗,目前沒有感染症狀。
本文來源:公共衛生關注
本期編輯:cheery,fe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