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長林1987年從部隊回來
就在郵局當投遞員。
在那個交通不便、條件艱苦的歲月,
他幹活麻利又出色,
被鄉親們稱作「貼心郵遞員」
那時候送的都比較遠,騎自行車,像石佛寺、珍珠泉、石佛寺第四集團廠那邊,以前都是爛泥路、鄉村小道,過去每年發大水,農村底下全部都淹了,但是為了人民群眾的來信,特別人家部隊的來信,我們就扛著自行車趟水,當家人拿著信後都握著我們手非常感謝。2012年,沈長林調入三河橋投遞部。該投遞部服務面積128平方公裡,人口29.6萬人,居民住宅小區100多個。作為部門負責人的沈長林承擔著業務和人事雙重責任。尤其是2015年新增快遞包裹業務後,投遞部面臨著新挑戰。
網購開始以後,大量的小包,這一兩年都是50%到100%的增長,去年「雙十一」我們每天當天的業務量達到一萬五千多件,以前最多就是三四千件,我們都是加班加點起早帶晚的,把這一萬五千多件每天都不積壓全部給送出去。每天早上五點多上班,
一年365天,
沈長林幾乎天天在單位
和大傢伙一起同吃同幹。
說是領導,但是工作一線,
從來不會缺少他的身影。
現在人開車子學的都是C照開小車子,我以前學照比較早,學的是大貨照,現在「雙十一」期間有好多大車子來了以後就沒辦法開,都不能開大車子,都是我一早天不亮先把貨裝好拖到點,然後給他們去分去弄,基本上黃牌車都是我來跑。三河橋投遞部有51名員工,除了正式工還有各種外包工,老中青三代都有,要想把這個團隊帶好,實屬不易。沈長林的帶隊原則就是公平、公正,通過班委會決定去留,不為任何一人開後門。
我們有個競爭渠道,每年有百分比能進入我們正式郵政隊伍,這就要求我全盤掌握,不管你再有人有關係都不行,我們最後評比出來就是誰能晉級。30多年,沈長林從一個普通的投遞員成長為部門負責人,而他也見證了郵政行業從「肩挑馬馱」到機械化、信息化的轉變。
我們以前坐檯子,就是一把日戳,投遞員就是一個自行車一個小包,現在全是辦公現代化。目前正在小區建設智能包裹櫃和智能郵報箱,手機號輸入到裡面,你每天就能直接知道你來什麼郵件了。我們正在改造廠房設備,引進自動化分揀機,所有郵件到這以後直接就可以下到個人段道上面,直接就可以運出去了,這樣就節省了人工成本。在沈長林的帶領下,三河橋投遞部連續三年獲得南京市郵政公司「文明班組標兵」稱號,而他個人則多次被授予「浦口區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
來源:浦口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