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禮物說創始人溫城輝與記者對話的開場白。他高中創辦校內獨立雜誌,大一時開辦第一家公司做校園Q版明信片,後來乾脆輟學創業。其創辦的「禮物說」給喜歡創意的年輕人提供了別出心裁的送禮「攻略」,其UI設計用的是90後喜歡的小清新風格,年輕女孩是禮物說的主要用戶群。
短髮,黑框眼鏡,不會爆粗口,不會語出驚人,溫城輝看起來就是大學裡的一個普通男生。但是翻看他的履歷,又會發現,他實在叛逆得徹底。
「為什麼非得輟學呢?等不了畢業嗎?」這樣的問題,溫城輝面對了無數次。
「我已經在應試教育上浪費了太多時間,我想專注做我喜歡的事。」他喜歡的事,是成為中國的扎克伯格。
大一時,他把全部的生活費拿出來做明信片,結果賠光了錢,不得已去擺地攤。晚上回到宿舍後,他隨便看了部電影,就是描寫扎克伯格的《社交網絡》。「看完之後,我非常激動,當時希望能夠和他見一面就好了。」電影中創業的熱忱、改變世界的夢想,在溫城輝心裡播下了種子。也是扎克伯格讓溫城輝下定決心走一條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沒有必要非得和別人走一樣的路。」
他遞交了休學申請單。「當然阻力是很大的。首先是政策上不允許;其次是父母和老師,他們覺得你是誤入歧途;而同學們則認為你是壞孩子。」「休學是想告訴大家,我不是玩票,我不是一時衝動,我有決心。這就是我的事業。」
21歲,4次創業。今年8月,禮物說獲得了紅杉資本的千萬元投資。拿到投資的那一天,溫城輝覺得自己離夢想更近了一步。
「我希望成為中國最年輕的上市公司CEO。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禮物類公司!」溫城輝信心滿滿。
如今,溫城輝已經看了6遍《社交網絡》,他想有一部自己的傳記電影。
當然他也有彷徨無措的時候,也有無處傾訴的委屈。對於溫城輝而言,創業讓他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創業者是生來孤獨的。有很多事甚至不能對自己最親近的人說。而且做得越大,越是如此。曾經稍微親密一些的員工,都會隨著規模的擴大,逐漸變得疏遠、變得有距離了。」溫城輝頗有些感慨。
如果沒有休學創業,溫城輝今年正好畢業。然而,現在他與他的同學們已經奔跑在兩條不同的軌道上。「我與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繫了。偶爾有點交集,也聊不到一塊兒。」如今,溫城輝的大學同學們大都選擇了進入銀行,或者是當了公務員。
「上帝是公平的,得到的時候總要放棄些東西。我現在和年輕的90後也沒有什麼話聊,我們關注的點不同,興趣愛好也不同。」溫城輝已經不太像一個90後。「是我心態老了,創業會把人催熟。」他又調侃好朋友餘佳文:「像他那樣,是因為苦吃得不夠多,過幾年就會變的。」
如今,溫城輝反而和年長他許多的創業者更有話聊。
他和德邦物流的崔維星、晨光文具總裁陳湖雄成了忘年之交。崔維星覺得和這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聊:「和他交流沒有代溝。他對傳統商業很熟悉,對商業的邏輯和本質把握得也很準。」
「其實是因為有共鳴。」溫城輝這樣解釋,「我們都是從傳統商業模式中走過來的。創業初期,企業哪有什麼核心壁壘,哪有什麼非你不可的優勢。能夠咬牙堅持,並一點點做大,才能走到現在。每個創業者背後,都有好多看不見的心酸。」
與這些前輩們交流也讓溫城輝受益匪淺:「看到這麼多優秀的人創業成功,就更有信心往前走了。」
溫城輝覺得,90後都有點理想主義。「我以前特排斥『創業者』這個詞,我覺得我應該是『創造者』,在從無到有地創造改變生活的東西。」「我們做事情,不是為了錢。我家鄉有很多生意人,開幾個小店,一輩子安安穩穩,那才是生意。我們這代人創業,是為了興趣。」
儘管不是為了錢,但創業確實讓溫城輝賺到了錢。「最初賣明信片,我們就賺到了100多萬。現在的禮物說,一天的銷售也到百萬;雙十二,我們的數據更漂亮,成功突破了1000萬。」溫城輝說起這些,頗為驕傲。
溫城輝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概括他的人生理想。修身,是做好自己;齊家,是顧好小家;治國,是管理好公司;平天下,是希望能夠儘自己所能,影響和改變世界。「我希望能夠讓教育更公平,新聞更自由,法制更民主——是不是有點太大了?」他反問記者,又自言自語道,「總要有點理想吧,萬一實現了呢?」
「我一開始賣明信片的時候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我媽說我『掉進錢眼兒裡』了。我做到10家學校時也沒人理解,大家說你折騰吧;我做到100家學校時,投資人還是覺得太小。可是哪有什麼事是一下子就能做大的?什麼事不都是從小做起的嗎?理想也是如此。」
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理想的行動。「創業者要學會自我修煉。(我)上大學最常幹的事情就是賣完明信片,回到宿舍,別人在那裡打遊戲,我在那裡看書。休學離開後,室友說你人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一座圖書館。」
溫城輝不僅自己讀書,也要求團隊成員讀。「我們團隊最大的福利就是買書可以找我報銷,而且一定要多買,不看書的要做檢討。每周都有分享會,分享各自的讀書心得。」
「很多創業者會抱怨沒有時間。怎麼會沒有時間?我們淘汰滑鼠,使用快捷鍵操作,一個動作可以省7秒,每天就不知道省多少時間了。關鍵在於想還是不想。」
(文/任文鶴、源/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