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設計師訪談:Google專業開發者養成記

2021-02-15 極客公園
[核心提示] 通過對一位資深 Android 設計師的訪談,探究 Android 設計背後的故事。這篇文章譯自 Squirrel Park 的文章 User Experience is King, 作者是 +NINO RAPIN, 由於我已經很久沒翻譯過文章了, 英文能力過關的同學可以直接去看原文~ 對了, Taylor 也是我的朋友~

Taylor Ling 是一位不懈倡導優質 UI 與 UX 設計的設計師. 在 Android 界他以自己那專注於另應用變得清晰與易用的 "(re)design" 活動而聞名. 同樣的, 他也經常被邀請參加世界各地的大會並作出宣講.

Taylor 的博客 androiduiux.com 可以說是 Android 界最富饒的設計資源聚集地和靈感發源地. 而在 Google+ 上, 他也經常分享一些關於設計的洞見與實戰, 以及各種關於 UI, UX 的資源. 當然, 最近他分享得更多的是關於新的 Material Design.

我們與 Taylor 聊了很多, 比如用戶體驗設計, Android Design 的未來, 如何在你的領域中做到最好以及數字設計師的責任, 以下文段中粗體代表原文作者, 正文是 Taylor 的回覆.

在幾個星期之前您被 Google 正式授予 Google 專業開發者 (GDE) 的稱號, 恭喜~ 對於您來說, GDE 的角色和職責是怎樣的呢?

這和我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沒什麼區別: 分享一些小技巧, 與社區裡的成員們互動, 幫助大家解決設計上的問題. 我經常與想要接觸 Android Design 或想要為 Android 做設計的設計師們交談, 我努力讓大家意識到設計師是如何幫助開發者解決一些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設計問題的. 所以稱為 GDE 其實沒什麼差別, 至少是對我來說.

對我來說, 成為 GDE 之後最大的目標便是努力彌合開發者與設計師之間的鴻溝.

填平這道鴻溝是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因為大部分時間設計師雖然能做出很漂亮的設計稿, 但是開發者卻完全不明白應該如何實現出這些東西. 主要的問題就是開發者們弄不清楚為什麼我們設計師要做這樣的設計. 故此作為一個 GDE, 我們可以插入到設計師與開發者之間, 對設計師說: "嘿, 除了做出那些花裡胡哨的設計之外, 你需要讓開發者弄清楚為什麼要把東西做成你想像的這樣, 為什麼這對用戶交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這個圖標是有意義的. 你不能隨便用另一個圖標去表示這個操作, 因為... " 如此這般, 等等.

我經常看到很多從有著不同設計背景的人轉到移動設計這一領域來, 他們有的曾是工業設計師, 平面設計師或者出版設計師. 當然, 我的意思是, 移動設計領域正在不斷成長.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 他們之前的經歷給他們的移動應用設計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他們並不知道移動設計的基礎, 也不清楚開發者們是如何把他們的設計轉變成一行行代碼的. 而且更致命的是, 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於移動應用的設計規範沒有任何概念. 所以我們一直試圖在博客文章中, 在大會宣講中, 以及其他很多地方傳播這樣的理念: 請做出些開發者能夠理解的並使用的設計來. 我經常聽到開發者說: "設計師給我發了一份設計稿, 但是他卻從來不會幹切圖這碼子事兒, 所以我不得不親自動手切不同解析度下用到的素材." 所以我們不斷努力分享自己的知識, 經驗以及遇到的問題, 希望能夠幫開發者們分憂.

三年前我們的目標還是創建一個社區.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 雖然沒大到那種程度, 但是已經初具規模了. 我們可以從社區裡學到很多東西. 於是 GDE 就作為了更加正式的信息獲取途徑, 通過這些信息來縮小開發者與設計師之間的鴻溝.

設計師與開發者不應該處於敵對立場, 而應該是佔有 —— 他們密不可分. 只有他們緊密的合作, 才有可能創造出最好的東西.

您一直傾注心血於 UI 與 UX 設計上. 最近, UX 這個詞變得愈加火熱, 反而迷失了它真正含義, 所有人都想稱為 UX 設計師, 僅僅因為它很酷很潮. 於是, 作為一個在 UX 領域浸淫多年的前輩, 您是如何定義 UX 的呢?

唔, 這個問題真是一如既往的難應付啊. 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應該都有不同的答案. 很多人都認同用戶體驗是個很重要的東西, 但是它又是無形的, 難以捕捉. 這不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東西, 它存在於完成的產品中.

當一個應用的用戶體驗很糟糕的時候我們會知道這東西的用戶體驗很糟糕, 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意識到好的用戶體驗.

沒錯. 當我們談論用戶體驗的時候, 通常都是拿差勁的用戶體驗開涮的. 但很少有人會記住好的那些用戶體驗, 因為在優秀用戶體驗這樣的前提下, 用戶們都滿意的達成了他們的目的. 如果用戶體驗很差勁的話, 你會一輩子記恨並且到處宣揚 "媽呀這東西太 <beep--> 難用了!"

當然, 從定義的角度來說, 用戶體驗就是用戶的體驗. 但是如果你要說 UX 設計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我會說: 它意味著將一種態度貫穿於整個產品甚至公司中. 做到與用戶感同身受, 了解用戶的體驗等於明確了你的產品能達到多高的境界.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你的產品會僅僅因為用戶的喜愛而獲得成功, 但這至少是成功的第一步.

UX 是一套理念, 一種態度, 而它與產品的每個部分都是相同的: 交互, 界面, 樣品. 產品的每一個部分都在優秀的用戶體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名 UX 意見領袖, 他走遍了整個國家 (譯註: 馬來西亞) 來宣傳 UX 的重要性. 他甚至去求職網站尋找所有和 UX 設計相關的工作, 然後他接受了各種面試 —— 出於研究的目的. 他想要知道這些公司到底請不清楚他們想要招聘到什麼人. 也許在西方國家的情況會好一些, 但是在這個國家 (譯註: 馬來西亞), 他發現 95% 以上的公司都找錯了人. 這些公司在尋找一匹獨角獸: 一個既能碼代碼, 又能做設計, 又能幹其他雜七雜八事情的人. 這個有趣的小實驗也告訴我們, 推進 UX 這件大業還需要很多的努力. 如果你想讓你的產品有良好的用戶體驗, 可不是隨便僱一個人就能自動讓你的產品變好並且讓用戶愛上這麼簡單的.

您是怎麼意識到自己想要從事 UI 與 UX 設計的呢? 您的職業道路是如何誕生的?

很多人都對我的生物工程學背景感到吃驚. 我很愛生物工程學. 生物工程是個解剖學與工程學交叉的可愛學科, 但是在我們國家卻很難找到實驗室以外和它相關的工作. 而我又不想一直耗在實驗室裡. 這太無聊了. 於是我開始尋思自己還能做什麼. 我一直以來就對設計很感興趣, 在上大學之前我就很喜歡畫畫, 而且還得了一些小獎. 設計和藝術大概是流動於我的血管中的. 我熱愛藝術.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功能分析師, 這個工作的性質是幫助產品經理將他們的需求翻譯成更低級別的需求集合, 以便於開發者們能知道該幹什麼. 但是, 當然的, 團隊裡是沒有設計師的. 所以我必須自己做設計, 設定布局, 做所有的事情. 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有一天我可以靠幹這個賺錢.

直到三年前我開始看博客. 我發現了 Juhani Lehtimäki 的博客 (譯著: Juhani 的博客已經很久沒更新了...), 他在博客裡談了很多和 Android Design 的東西. 我想, "喲, 有好多人都在談論移動界面設計啊, 有意思~" 那個時候我對於移動界面設計也沒什麼清晰的概念, 因為 Juhani 也是一個開發者, 而我又沒什麼技術背景, 所以我也不是很確定這在這方面有沒有我可以做的事情.

那個時候我拿到了我的第一臺 Android 手機, Sony Ericsson Xperia X8 (NovaDNG: 索尼大法好!) 它的屏幕非常小. 我很認真的研究了它, 並且被這麼個小小的東西上能做到那麼多我先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驚到了. 那時候仍然是 Gingerbread 的時代, 有那麼一些應用是經過設計的, 但是應用之間基本沒有什麼一致性. 在那個時間, 第二代 iPhone 發布了, 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為什麼高質量的應用通常只會在 iPhone 上出現? iPhone 很貴. 我不覺得我必須要花很貴的價格在設備上才能買到高質量的數字體驗. 為什麼我不能在 Android 上得到優秀的數字體驗呢?

於是我花了更多的功夫琢磨 Android, 然後從本地運營商那裡買到了一臺 Nexus S —— 那個時候已經進入了 Ice Cream Sandwich 的時代了. 為此我萬分激動並且做了我人生中的一個 Photoshop Android UI Design Kit. 在那之後, 我便決定開一個關於 Android Design 的博客. 時間是 2012 年六月 —— 我寫了一篇關於側邊抽屜和導航的文章. 那就是我寫下的第一篇博客. 那是一個新的起點.

一開始的時候, 我只是打算和大家分享一些東西.

您得到了回復麼?

有啊. 大家的回覆很積極, 於是我便意識到, "對呀, 這就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 於是我便買了 http://androiduiux.com 這個域名, 很 Android 吧哈哈~ 這個域名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 專注於純粹的 Android 上.

於是不斷有反饋出現, 人們積極的討論, 我很高興. 對我來說其中有兩個人尤其重要: Juhani 和 Roman Nurik. 他們給予我靈感, 讓我明白了如果有什麼觀點或者意見, 不要畏於分享它們. 於是我便開始更深地鑽研和設計相關的東西. 在開博一年後, 人們開始找上門問我能不能幫他們做重設計. 我從來沒有計劃過這些東西, 但是一眨眼的功夫我就變成了一個自由設計師.

但是Juhani Lehtimäki 和 Roman Nurik 兩位都離您千裡之遙, 對麼? 我的意思是, 你們只在網上有聯繫, 但是在吉隆坡有一位幫助與引導您的導師存在麼?

是啊, 網絡的力量是強大的~ 關於導師 —— 不存在這麼個人. 我是自學的. 我的 Photoshop 技能基本是自創的, 通過試錯, 和一些簡單的教程. 沒人教我怎麼用 Photoshop. 我一向認為我能一個人做到這些事情, 而我確實能夠做到, 儘管可能會花上稍多的時間, 但自己學來的技能確實能起到更長的效果. 你會學到如何習得新技能. 當我還沒電腦的時候, 我會從雜誌中學習我需要的技能. 我的第一臺電腦是一臺英特爾 CPU 的 Windows 95 電腦, 從那時起我就明白了電腦的強大.

其實我對自己也是有點兒小驕傲的啦, 因為, 你也知道, 這並不容易呢.

當然, 很多地方都有設計課, 或者關於人機互動的課, 但是他們總是要花上四年 —— 而有時候, 當你和那些授課教師談話的話死後, 你會想, "開什麼玩笑, 我們社區比你厲害多了!" 因為他們的知識都是理論化而成熟的, 而我, 則更多是在實踐中學習, 從真實的反饋中學習. 這樣一來我能在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產生實感. 而你會一輩子記住從實踐中學到的東西.

另外一個對我產生絕大影響的就是閱讀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 它讓我意識到一件我們很少理解的事: 當我們不能操作一臺機器或者設備的時候, 錯的是設計師, 而不是我們.

但是我依然堅信如果你有著足夠的熱情, 並且想要做好一件事情, 就一定能自己做到. 這也是我從開始之初就明白, 而且一直堅持到現在的信念.

談完了過去, 讓我們談談現在和將來. Google 剛剛在今年的 I/O 大會上介紹了新的Material Design 規約. 你覺得這只是個潮流, 還是它就是 Android 的未來? Android Design 將何去何從?

有一件事情是 Material Design 很明顯地改變了的, 那就是平臺一致性. 但我確實對此抱有疑問, 畢竟舉個例子, iPad 的體驗比起 iPhone 而言是很獨特的. 所以我的疑問是, 用戶真的希望所有設備上的體驗都統一呢, 還是體驗一些獨特之處呢? 不過我還是決定乘風起航, 趕上 Material Design 的浪潮, 因為 Material Design 實在是太棒了, 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對我來說, 毫無疑問它就是未來. 但是它給我一種就像兩年前 Holo 剛剛被介紹的時候一樣的感覺. 在早期, 每個人都只是機械地模仿規約裡提到的東西. 這導致了很多應用缺乏變化與創新. 如果你有關心現在圈子裡正在發生的事情, 你會看到很多人在依照 Material Deisgn 重設計 Instagram 或者 Facebook. 但是他們中沒有一個是獨特的, 或者從中展現了變化. 他們僅僅是把顏色和內容換掉, 然後把便稱之為重設計. 雖然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畢竟這樣能讓更多人意識到 Material Design 的優美之處, 但是我依然覺得幾個月後我們恐怕會看到大量長得和 Google 應用一模一樣的應用出現. 人們依然在探索中, 他們還沒有掌握明確的思路. 我們會看到一大波圓形頭像和 Floating Action Button 到處亂飄. 這很正常, 但是我們必須再一次跳出這個框架.

Material Design 的動畫

我認為用戶依然需要獨特的桌面, 平板和手機體驗. 我明白 Google 想要達成一致而且我也贊成這個理念 —— 總體而言. 但是我不能贊成必須為此犧牲獨特性.

總的來說 Material Design 的出場是驚豔的. 我覺得很開心, 因為你可以感受到這是專為數字世界而創造的.

Material Design 將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帶回了數字世界, 這讓用戶在與數字產品交互時不需要思考太多, 而這通常是長期體驗中特別重要的一環.

這也描繪了擬物與擬真的概念區別: 它並不是簡單的把現實中的東西挪到數字世界, 而是一種傳遞與變化.

我認為紙墨概念的選擇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會造成困惑. 因為它們在現實世界中都有一些顯著的特性: 紙可以摺疊, 墨是液體並且可以流動, 等等. 所以開發者們和設計師們開始問這樣的問題: "如果它是紙, 那為什麼我不能摺疊它?" 如果你沒有認真讀過規範的話確實是會為此感到困惑, 但是他們終將意識到, 數字世界有它獨特的約束. Material Design 正是這些將人文帶入數字世界中, 故此我喜歡它.

iOS 的界面是冰冷的. Material Design 專注於那些用戶真正會察覺到的東西並且以更少的處理讓用戶們意識到它們.

這些事非常有人情味兒. 我想起了當我在倫敦的時候, 我去了一趟不列顛博物館, 觀賞了一場關於古埃及的展覽. 這場展覽令我震驚. 4000 年以前, 他們就已經有了詳盡的網格系統, 圖形設計, 與奇妙的用色, 簡直令人瘋狂.

作為一個設計師, 您的工作是具有高度創造性的. 您的點子都是從哪兒來的呢?

哈哈哈, 能召喚點子的儀式是不存在的. 實際上, 我試圖從周圍的一切獲取點子 —— 大自然, 人, 風光. 當然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有意思的是, 我喜歡觀察竊聽 —— 咳咳, 或者說觀察人類比較妥當吧. 我不僅經常在人多的地方轉悠, 我也喜歡聽人們在談論些什麼, 他們被什麼打動了, 他們為什麼而擔憂... 我喜歡聆聽這些對話. 似乎這些行為讓我將用戶牢牢至於設計中心.

我知道您對字體有著很濃厚的興趣. 您怎麼看這次 Roboto 的改版?

挺好的呀~ 當我看到它的時候就覺得很熟悉, 也許是因為 Roboto 是由結合了一些廣為人知的字體而設計的吧. 而且它的跨平臺通用性非常高. 我發現一些細微的改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改善了易讀性. 它看起來煥然一新, 但又仍然是你熟悉的那個 Roboto. 現在它終於給人以家的感覺了.

是呀, 我也很喜歡新的 Roboto. 唯一讓我感到有些無奈的是他們在 2.0 版本裡去掉了 K 和 R 的原本很有特色的彎曲字臂. 不過也罷. 對了, 您有打算重印那套 T-恤麼?

沒有.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您有買什麼可穿戴設備嗎? 比如智能手錶或者 Google Glass? 您為這些可穿戴設備做設計麼? 您怎麼看這些東西?

當然我有的~ 在我擁有一副 Google Glass 以前我就開始為 Google Glass 做設計了, 我遵循著設計規範設計了兩個 Glass 應用. 當 Google Glass 發布的時候, 就有客戶上門問我能不能把他們的應用為 Glass 做適配, 或者或者說在 Glass 上玩出點兒花樣來.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就是, 字體排版太重要了, 這些可穿戴設備都充滿文字.

我自己有一塊從今年 I/O 大會上帶回來的 LG G Watch, 不過目前為止我都沒有為它設計過任何東西. 顯而易見的是, 很多人已經開始跑偏了. 他們想要把一臺手機放進智能手錶裡. 他們把鍵盤這種及其需要繁瑣操作的東西放進了智能手錶裡, 而這顯然 Google 不建議的.

有一件事情倒是很確定, 我認為那些可穿戴式設備有著改變我們對設計看法的潛力.

Taylor Ling 的日常是什麼樣的?

(笑) 我就是個普通的正常人啦. 起床以後我先看看新聞以免錯過什麼在我睡覺時發生的大事. 我用 Feedly 和 Google Newsstand, 當然也會去 Twtter 和 Google+ 這樣的社交網絡了來獲取最新信息. 當我到公司之後我會檢查我的任務清單, 然後與團隊做交流. 接下來就是每日例行的研究, 各種玩應用, 在 Photoshop 裡畫設計圖, 等等. 就像個普通的應用開發者那樣.

等我回家之後, 我就開始做一些自由設計師的活計. 當然這些活兒看起來好像和在公司的時候沒什麼差別就是了... 我每天都過得相當充實, 我相信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平時您都用什麼工具進行工作呢?

老實說, 只有 Photoshop. Photoshop 對我而言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工具. 你不僅能輕鬆的做出小樣, 也可以做出完成度更高的設計稿, 甚至還能做簡單的動畫. 噢對了我也用 Sketch, 不過很少. 目前為止還沒什麼工具能勝過 Photoshop.

尤其是在 Material Design 時代, 我們更多的關注反饋, 動畫以及各種會移動的東西, 藉此增強用戶體驗, 所以對於設計師來說熟知如何畫出能夠開發者所期待看到的的圖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時候我也會用 PowerPoint 和 Keynote 來做設計.

我喜歡您的 Android Design 挑戰. 是什麼促使您舉辦這樣的挑戰的?

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舉辦這樣的活動了, 不過我的目的是一樣的: 傳播 Android Design, 給人們帶來啟發, 向他們展示 "原來應用可以設計成這樣啊". 我博客的副標題就是 "開發者與設計師的靈感源泉". 這就是我的目標. 很多時候, 如果你給人們一些激勵, 他們就會開始做一些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

作為一個設計師, 你會希望因自己的作品而出名. 所以我早就預料到這次活動會引起大家的注意. 我和社區裡的朋友們 —— 比如 Juhani 和 Günther Beyer —— 聊了這種活動的可行性. 他們也為這活動出了很多力.

Android UI/UX (Re)Design Challenge 2.0

我對今年的參賽作品很滿意. 比起第一年的時候, 這輪活動獲得了更多的投稿, 當然質量也更高了. 這個活動正在變得越來越成熟, 更多的人開始做令人驚嘆的設計, 這是喜聞樂見的.

我對今年的參賽作品很滿意. 比起第一年的時候, 這輪活動獲得了更多的投稿, 當然質量也更高了. 這個活動正在變得越來越成熟, 更多的人開始做令人驚嘆的設計, 這是喜聞樂見的.

我為第一輪比賽出了錢, 當然對我來說是值得的, 畢竟設計師們在自己的設計上花了很多心血. 不過在第二輪比賽裡我從一些人那裡獲得了贊助.

而為什麼我要這麼做呢? 我覺得我是一個喜歡群居的人, 我相信當你付出更多, 別人就會回報更多. 而我也確實從社區裡得到了很多, 所以我也儘量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您的家人和朋友支持您麼? 他們理解您麼?

我雙親還不是很清楚我到底在做些什麼, 儘管我試過和他們解釋... 但儘管他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 他們非常支持我. 有意思的是他們無法相信我去了倫敦和突尼西亞做設計宣講. 當然我也並不指望他們相信就是了~ :-)

您幸福麼? 您對未來有什麼打算?

幸福? 哈哈當然咯. 簡直不能更幸福了~ 我的意思是, 我正在做我喜歡的事兒, 而且因此交了很多我覺得不太可能遇到的朋友, 也得到了多得無法想像的東西. 我當然會繼續我現在的努力 —— 成為優秀設計的布道者, 推廣正確的東西. 我會走得更遠, 做得更多.

您有什麼忠告能給那些想要追隨您的足跡的人呢?

鍛鍊你的眼睛. 適當地吹毛求疵, 對自己做的事情抱有熱忱. 如果你熱衷於生活與工作, 一切都會順利的.

相關焦點

  • 最美應用:從 Android 研發工程師的角度之「最美時光」
    參考文檔:官方文檔(http://www.activeandroid.com/)https://github.com/google/gsonGSON是Google出品的函數庫,可以將JSON字符串反序列化為對應的Java對象,或者反過來將Java對象序列化為對應的JSON字符串。
  • Q新聞丨Google開發者大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微軟欲將手機變成真正的PC;Yelp的數據管道開源了
    微軟並無退出手機市場意願,且欲將手機變成真正的PC;Yelp的數據管道已開源。12月8日,InfoQ記者應邀參加Google開發者大會2016北京站,這次大會有超過2000開發者參加,Google大中華區總裁Scott Beaumont、Google全球開發者產品總監Ben Galbraith做了主題演講,之後InfoQ記者參加了對他們的採訪。
  • Android 進程間通訊:深入理解 Messenger 的實現細節
    = null) {        Message message = Message.obtain();        message.replyTo = mReceiver;        try {             mSender.send(message);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完美新娘養成記第①季】我們幫你完美變身
    特大重磅好消息:2016.4.27-2017.4.27【完美新娘養成記】第①季!如果你對你的新娘形象存在有疑惑的地方,或者不知道自己適合穿什麼類型的婚紗,都可以由我們的結婚專家團為你進行一次全方位的專業分析。整個線下改造過程Anna會以圖片的形式發布在大港城首頁。相當於免費拍攝了一套新娘寫真哦!
  • 2016 Google 開發者大會直播入口!
    最後一大波直播預告:2016 Google 開發者大會我們很高興與中國本地的直播合作夥伴合作歡迎大家通過以下渠道觀看2016 Google 開發者大會直播:(排名不分先後)推薦閱讀:這次,你不會錯過 Google 開發者大會解讀Google開發者大會:白日夢, 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解讀Google開發者大會:你真的了解Android嗎?
  • 谷歌地球:Google Earth 專業版
    Google地球分為免費版、專業版。逐夢醬這裡介紹專業版。Email:2206024020@qq.com四、官方http://www.google.cn/intl/zh-CN/earth/五、下載網頁版:https://earth.google.com/web/@0,0,-0.42792355a,22252269.38024518d,35y,0h,0t,0r下載安裝版:https
  • Google I/O 2016 YouTube視頻直播:谷歌2016開發者大會看點大全
    這也是Sundar Pichai 首次以Google CEO的身份參加開發者大會。了解更多請查看Google I/O 官方網站:https://www.google.com/io 觀看視頻直播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或在氧分子網點擊觀看)
  • 俗女養成記:愛自己永遠不晚
    悠長的假期,若想避免出門人從眾,最愜意的莫過於宅在家裡煲劇《俗女養成記》、《why women kill》、《風的閒暇時光》近期的網紅劇一個都不拉下。同是女性題材,讓我們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環境裡的成長。
  • Google 開發者大會:哦喲,這是要搞事情啊!
    猛然發現2016 Google 開發者大會具體觀看信息,請持續關注官網(點擊「閱讀原文」),以及我們的社交媒體渠道(微信:谷歌開發者和微博@Google開發者)。溫馨提示:2016 Google 開發者大會所有確認函和籤到碼都已發出,請大家查看自己的報名郵箱(包括垃圾郵箱)和來自【GDD組委會】的手機簡訊。如果二維碼和備用碼均未收到,請您在現場憑確認函報手機/郵箱籤到。
  • Google I/O 2015大會日程:Android M、voice access、Chromecast 2
    谷歌日前放出了Google I/O 2015開發者大會的日程安排。
  • Google Code即將關閉,眾多開發者「喜大普奔」?
    其最初目的是為Google自身的開源軟體提供開發平臺,以及協助開發者擴展Google產品的功能。2013年5月20日,Google Open Source 官方博客發文宣布關閉谷歌代碼(Google Code)「下載」服務。2015年3月12日,Google Open Source 官方博客發文宣告,將於2016年1月25日全面關閉Google Code服務。
  • 學霸養成記活動獲獎信息填寫公告
    親愛的玩家,現「學霸養成記」頁面活動中抽取到實物獎品的用戶可前往實物領獎中心填寫個人收貨相關信息。
  • Android破解實戰:遊戲蜂窩3.21版本破解記錄
    ><LinearLayoutandroid:orientation="vertical" android:layout_width="0.0dip" android:layout_height="0.0dip"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 【新遊評測】《恐龍神奇寶貝》試玩評測:Q版馴龍高手養成記
    作為史上最新最萌的「Q版馴龍高手養成記」代表,今日獨家遊戲試玩評測新鮮出爐,搶先了解養恐龍建莊園基本規則,確保明日首發妥妥一鳴驚人,趕快來看看!打開《恐龍神奇寶貝》,映入眼帘的一派碧湖綠草藍天讓人格外舒爽。遊戲採用卡通橫版模式展開,場景設計充滿奇幻色彩:古老的原始森林,浩瀚無垠的海洋,各種復古建築及裝飾物都充滿神秘氣息。
  • 必看:這是 Google 最喜歡的 6 款 Android 應用!
    這次的 Google I/O 終於回歸了「面向開發者」的本質,許多新的 API 和支援大部分都面向開發者。不得不承認,這些細節的提升最終對於用戶體驗的提升也是不容小覷的。拋開「開發者的大好事」,我們來看看跟我們有關的。Google 在這次大會上宣布了六款 Material Design「模範 apps」(Material Design Award Winners)。
  • 咖啡師養成記 | 教你用聰明杯衝咖啡
    本期咖啡師養成記將介紹懶人利器——聰明杯的用法。聰明杯的原理是什麼?
  • 彩:Google Play 的六大疑問謎團
    https://play.google.com/console/signup在這裡按照申請步驟一一填寫內容即可。填寫開發者名稱,郵件地址,聯繫電話,同意服務協議和條款就可以創建帳號了。美金,不需要每年交,這與蘋果的 AppStore 不同,蘋果的開發者帳號是需要每年支付 99 美金。
  • 為生活添點菜 | 菇菇養成記~
    下面開始我的菇菇養成記。養了兩次蘑菇,第一次幾乎以失敗告終,總結了經驗主要是因為缺水,溫度溼度都不夠,第二次重新接受「挑戰」,儘量給了菇菇所需的成長環境,收穫還算頗豐。把兩次的養菇經驗記錄下來,希望以後可以繼續吃自己養的小蘑菇。第一次特別激動得把蘑菇抱了回家,真的是捧在手心裡怕磕了碰了 來對比一下高度~
  • Android 7.0 Nougat亮點:為切換iOS助力
    2016 年 9 月 23-24 日,由 CSDN 和創新工場聯合主辦的「MDCC 2016 移動開發者大會• 中國」(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