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港大人的日子,總有抱恙或需要檢查牙齒的時候,自然便會前往位於明華綜合大樓的UHS去。你們可知道港大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開始為大學成員提供保健服務嗎﹖可知道UHS曾經擁有整幢屬於自己部門的建築?
第二次大戰後,社會衛生條件非常惡劣,肺結核盛行,許多港大學生也受感染。大學為了預防疾病蔓延,向學生提供胸肺X光檢查和營養建議,是大學最早期提供的醫療支援。
1948年,學生醫療保健處成立,規模細小,只有兩個房間,0.5個醫生和0.5個護士,而且並不是全日運作。1956年元旦,服務規模擴充為正式的大學醫療保健處,位於明原堂盧嘉翼一隅,即現在月明泉旁邊。後來又移師到孔慶熒樓前方的東轅屋,之後又暫居西轅屋(即現今黃克競樓地下近巴士站旁)。
直至1973年,以船王包玉剛父親包兆龍命名的保健中心正式啟用,醫護人手倍增,規模擴大,以應付日益增加的大學成員人數及服務需求,新中心更提供職前健康檢查、牙科、健康課程及物理治療等服務。90年代,隨著師生人口進一步增長,UHS於1995年遷到明華綜合大樓現址,各類醫護人員也相應增加,服務範疇更多更廣,包羅嬰幼耆老的健康護理到季節流感或旅行防疫,全面照顧師生員工的需要;2003年沙士一役到今天新冠病毒肺炎,UHS更擔起守護校園健康的重任、為校內不同部門提供專家意見。醫療保健處走廊上掛滿的員工合照,正好記錄了這部門的發展。
至於包兆龍保健中心,完成了22年醫療保健的使命後,已更名為包兆龍樓。如同校內其他的建築物,今天的包兆龍樓早已肩負其他的任務,詳情下回再說。
保健處展示的最早期合照攝於1966年的東轅屋
遷往包兆龍保健中心前於西轅屋合照時的人手已較前增加五成
保健處曾駐落戶西轅屋
初落成的包兆龍保健中心 - 遠處的小屋就是今天黃克競樓位置
今天的包兆龍樓
(以上所有圖片版權:香港大學)
「大學道上」 系列
大學道上,眼看平常光景,用心領略底裡深意。大學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樑一柱,一磚一瓦,對每個港大人都是獨特又親切;在這裡工作多年的教職員跟剛走進校門的新生,眼前的風景儘管相同,內心感受迥異。
「大學道上」將會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香港大學,希望每週發佈的簡短小品,能引起大家共鳴;讓我們透過尋常的光景,認識這所走過百多年的香港高等學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