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行為學家發現:罪惡感能促使人們去清洗自己,即「麥克白效應」 (麥克白效應,Macbeth effect)。這一名詞源於莎翁名劇《麥克白》,劇中的麥克白夫人在謀殺之後總想洗手,以洗掉手上想像出來的血跡。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裡的一個場景,其中麥克白夫人唆使丈夫謀殺了頓肯王,手上沾滿鮮血後,呻吟道,「洗掉,該死的汙點!洗掉,我說了。」
西北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洗滌身體可以幫助人釋放良心上的不安。研究者啟發志願者回想自己做過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同時進行填詞測試。結果發現,志願者在回想自己過去的不道德行為時,更容易將「W__H」填成「WASH」(洗),將「S__P」填成「SOAP」(肥皂);而讓他們選擇免費禮物時也更喜歡要消毒巾而不是鉛筆。
有研究發現,麥克白效應的發生伴隨著包括感覺運動腦區的皮質網絡被激活,而道德厭惡與生理厭惡引發相似的面部表情和共享的腦部神經區域,且都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身體淨化對生理厭惡和道德厭惡起到相同作用,即淨化道德汙染保護自我。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概念與身體經驗是一種複雜的隱喻映射關係。道德觀念來自於潔淨的身體體驗,道德與身體潔淨之間是一種隱喻關係。道德—潔淨這種隱喻關係意味著清洗身體使身體變得潔淨能淨化道德。這一具身認知機制被麥克白效應的特定模式所證實。例如,用嘴撒謊的人只會清洗骯髒的嘴,因為他抽象的「道德不潔」概念來自嘴的具體體驗。
近年來,研究者發現,麥克白效應不只會發生在自我道德越軌情形下,在個體發現他人做出不潔行為後,出於被汙染的恐懼會選擇清洗身體,而且身體清洗部位的選擇具有特定模式。例如,最近一項研究揭示,在被試想像自己用了被男同性戀者使用過的電話後,他們報告了更多洗手和洗嘴的身體淨化需求(洗手和洗嘴可能在被試者心中有強烈的性象徵意味),而不是清洗身體其他部位的需求。
不過有學者指出,由於西方宗教提倡原罪文化,當有強烈不道德行為時個體傾向於以潔淨行為保持道德純潔。由於東方提倡以恥感為特徵的面子文化,當個體有強烈的不道德行為時,中國人傾向於通過掩飾、掩藏等方式以挽回面子。浙江師範大學教授任俊和河北師範大學副教授各自通過實驗指出麥克白效應在中國人身上表現為道德掩飾行為,而非像西方文化中利用「洗手減輕罪惡感」。
由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斯派克·W·S·李(Spike W.S. Lee)主導的一項實驗則發現,當參與實驗的人回憶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時,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們以清潔雙手減輕罪惡和愧疚感,而具有東亞文化背景的人們則以清洗臉部的行為減輕負罪感。在不道德行為發生後,東亞人特別鍾愛潔面產品並不由自主地進行臉部清洗。
參考資料:
[1]《麥克白效應》 行走的Thinker/文 公眾號:行走的Thinker
[2]《身體清潔意味著道德純淨?》CN1699/文 公眾號:CN1699論文期刊和會議
[3]《潔淨的身體讓我們更加道德?》鄧雅丹/文 公眾號:組織行為研究
[4]《身體淨化影響道德情感和行為》 夏福斌/文《中國社會科學報》
[5]《從文化角度看道德的純潔性:把臉面擦乾淨》 Spike W.S.Lee/文 公眾號:心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