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今年春天登上姑婆嶼,仔細端詳她的容貌,被小島海岸上,宛如掩埋場的垃圾量驚訝到。當時心裡就默默產生了一個小願望,希望帶著共生藻的好朋友們,來這裡淨灘,也許,會是一個很難忘的經驗。
因緣際會,來自臺灣北部和中部,以及居住在澎湖的眾多好友們,真的在島上相遇,共同完成了一場淨灘活動。
姑婆嶼位處澎湖北部海域,南北狹長,為最大的無人島。冬季盛產紫菜,為做資源的有效管理,以聚落宮廟和社區合作社的名義及採集規約,向政府機關申請漁業權,既兼顧了傳統習俗,也確保紫菜能世世代代供給後代子孫。
我們撿拾了約40分鐘的海漂垃圾,便開始進行廢棄物種類的分析。雖然海漂垃圾種類的分析數據,不太可能很精準,但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學習使用大致類似的統計框架,累積出雖有一定誤差,但卻很值得參考的全球海漂物現況數據。以臺灣為例,根據荒野保護協會在2019年公布的淨灘數據發表,可以看出來,臺灣海邊的塑膠袋、飲料杯、免洗餐具和吸管等一次性用品,在過去五年內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足供驗證臺灣限塑政策是具有成效的。
午餐時分,我們吃的是澎湖在地物產製作而成的包子和氣泡飲料,涼亭下有海風,稍事休息,緩解炎夏的酷熱。
難得登上無人島,阿翔設計了一個名為"海島小劇場"的自然體驗活動,有這麼一點時光,去感受島嶼上的風、水、音聲,和與之相連的我們的呼吸。採集一些自然物,透過它們當主角,以觸感來催化,述說島嶼上乃至地球生界,長遠的演化故事。
物種辨識的知識雖重要,但不是我們親近土地的唯一方法。共生藻偏愛的是,去認知,甚至去體驗,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
這有助於,我們去建構一個友善環境的土地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