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間,小迪的朋友圈與交流群被一隻綠色的青蛙佔領了。大家貌似都在抱著手機「佛系養蛙」,竟連wuli老闆也當起了「青蛙媽媽」。
這款遊戲名為《旅かえる》(中文名為旅行青蛙),由日本遊戲公司HitPoint Inc打造。遊戲操作十分簡單,被網友戲稱為「佛系養蛙」,俘獲了一大批「慈母」。
遊戲的主角是一隻大眼睛的小青蛙,小青蛙獨自居住在一個石頭洞的小屋裡,屋外頭種著一片幸運草,屋裡則是木頭做的小閣樓。小青蛙平時就會在這裡吃飯,在閣樓上的被窩看書,過著十分「居士」的生活。當然,它最大的愛好,就是出去旅行,世界這麼大,小青蛙也想出去看看。放下一切瑣事,小青蛙背起簡單的行囊,帶上它的荷葉小帽子出發了。
你只要給它收拾好行囊,它就會自動出門遠行。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青蛙會帶回來一些禮物,它也會在旅行途中給你郵寄一些明信片。但是,它出不出門、何時出門、何時歸來,一切隨緣。
而你除了收割家門口的三葉草,買些食物裝備給它準備行囊之外,能做的只有等待。即使你給它裝好了行李,你的蛙仍然有可能不出家門一步,不是在打盹,就是坐在桌邊削木頭。你隨緣地點開遊戲,它隨緣地生活。
就像是父母曬娃一樣,「媽媽們」時刻在微博、朋友圈分享著蛙兒子的動態,語氣中帶著牽掛與欣喜。
「青蛙在家的時候想著怎麼還不出門、出門了又盼著它回家。不正是為人父母的感受嗎?突然感覺好像理解了爸媽。而自己外出旅行給朋友戀人寄明信片與禮物的時候,何曾想過給父母寄張明信片?」這是小迪朋友圈一朋友玩了這款遊戲的感慨。
這款遊戲在中國區的App Store遊戲榜裡已經連續排位第一名。很多看不懂日語的人為了加入該遊戲的陣營,開始學習遊戲中出現的日語。
是什麼魔力讓日本出的遊戲上了中國區的APP Store遊戲榜第一呢?
第一:與走紅網絡的「佛系」概念契合,同時戳中萌點。
去年12月份,「佛系」這個概念走紅社交網絡之後,成為現在年輕人的標籤。而這款遊戲恰好契合了這個點,借著這個基礎溫度繼續發熱。
你的蛙是在家還是出門旅行去了?是去爬山了還是去看海了?是看書呢還是打盹呢?——隨緣。
大多數玩家都評價,除了「佛」以外,這款遊戲還戳中了萌點。整體製作遊戲的風格就是偏向於暖心和萌系範,再加上一些「不確定性」的小驚喜,俘獲了廣大80、90後們。
第二:它是一款消費極低的社交式遊戲。
作為一款放置類遊戲,《旅行青蛙》沒有任何養成元素,也沒有任何遊戲目標。對許多玩膩了「打怪升級」遊戲的玩家來說,這樣的遊戲簡直是一股清流。
與因充值問題常被網友詬病與吐槽的「王者農藥」不同,《旅行青蛙》消費極低,很多普通用戶都能消費得起。遊戲中唯一需要氪金的就是充值購買三葉草,但是不充值也不會影響遊戲,一定程度上也篩選了一部分不花錢的用戶。
它不僅僅是一款遊戲,還可稱為是社交的一種方式,分享養蛙的狀態就像分享朋友圈那樣,這種分享式社交充分激發了網友的分享欲望,從而激發病毒式傳播。
第三:準確洞察用戶心理,收割大量女性用戶。
其實刷屏的背後是對現代年輕人無處安放的靈魂的慰藉。現實的壓力,生活的苟且,人心的複雜與多變的社會讓人們不堪疲憊。而遊戲中這隻喜歡旅行的青蛙就像是另一個自己,在一個簡單的世界過著簡單的生活,給年輕人一種特別治癒的感覺。
再者,這款遊戲同同樣大火的養成類遊戲《戀與製作人》的最大的成功就是比較注重女性用戶的感受和體驗,收割了大量女性用戶。據說日本政府當初推進這款遊戲,是因為日本的生育率低,想通過讓大家去玩這款遊戲,刺激大家的愛心和母性。
願大家在得到了慰藉後,更有勇氣回到現實世界,勇敢面對生活的重擔。就像小青蛙,不管走多遠,都要回家。
不說了,小迪的蛙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