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窺似乎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癖好,自希區柯克的《後窗》以來,偷窺也一再被運用為電影中的一類元敘述模本,只是之後的偷窺大都是為了迎合市場庸俗的需求,展現的也是和色情淫慾相關的場景,偷窺在現代社會總是被認作有罪的,因為它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權,尤其在西方這個極度重視個人隱私的社會,偷窺可以給他人的精神帶來很大傷害。
希區柯克 《後窗》
偷窺者,這個讓人們聽到名字就感厭惡的人,給人以猥瑣,變態的印象,可是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關於愛情的短篇」(十誡六)卻講述了一個為了愛而偷窺的故事,沒有想像中那樣的充滿色情場景,這是一幅關於人性純美的畫冊,其中的男孩Tommy就是在欲望神話湮沒愛情誓言的現都市裡的另類,他是所謂正常人眼中的「另類」,因為只有他相信愛情的存在,相信愛是和做愛不同的。他偷窺的目的不是為了看著美麗的女主人公赤裸的身體而興奮,不是為了作為午夜無聊的消遣,他愛她,想盡辦法接近她,卻始終保持著距離,因為他害怕傷害她。但是女主人公卻笑著對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愛,只有做愛,男人和女人親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後者。
《十誡》
《愛情短篇》手稿
她是受過傷的女人,所以才會這麼說。在她把Tommy帶回家裡,教他如何和自己親熱後,Tommy覺得自尊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他自殺了,因為他純真的愛被褻瀆了。這並不是女主人公的錯,她也曾是受傷者,她也曾在深夜孤單的哭泣,現在她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另一個愛著她的人。難道是這個社會的畸形發展使曾經在我們心中純潔的愛消逝了嗎?天長日久的愛情神話如今早已經被杯水車薪的「取暖運動」代替了,在彼此需要的時候,我們用身體的接近讓彼此忘卻煩惱,可是身體的溫暖無法讓心靈得到安慰,人的心靈依舊是一個孤寂的荒原,上面堆滿了廢墟。劇中的女主人公就是這樣的典型,現實生活中還有千萬的典型,這是無法改變的精神危機。當女主人公意識到自己的錯過時,她找到了被救活的男孩,可是男孩卻冷淡地說,我已經不再偷看你了。
劇情戛然而止,我喜歡基葉斯洛夫斯基這種簡潔而開放性的結局,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恰到好處的首尾讓影片多了一絲遺憾和失落,但是正是這種失落,給我們帶來了思考和回味。有趣的是,影片還運用了反偷窺的情節,當女主人公知道自己失去了真正的愛時,自己也拿起瞭望遠鏡,在窗前偷窺那個男孩,看到他終於回家了,她疲憊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聽到門鈴響了,她以為是Tommy但是結果卻是她以前的情人,她說:我不在家,繼續站在窗前窺視。這種角色轉換,給劇情增加了更多諷刺效果。
其他關於偷窺的電影:
安東尼奧尼 《放大》
劇情簡介:
主角是攝影師託馬斯(戴維·海明斯 David Hemmings飾),某天他在公園裡抓拍到年輕情侶的系列照片,出人意表的是,照片中的一個女子簡(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飾)竟然不惜一切代價要回她的底片。這讓託馬斯非常疑惑,他相信這張照片許是拍下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果然,他把照片放大後,看到了一具屍體和一個拿著槍的人。
一樁謀殺案的雛形在託馬斯腦中展開。他前往公園尋到了屍體,但沒有人肯相信他的推測,朋友們不願意和他一起調查這是怎麼回事。第二天,當託馬斯再次來到公園,發現屍體已經消失無蹤。
若有興趣,可點擊豆瓣連結,看更多關於偷窺的電影: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1677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