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3我們海山戶外22位隊員前往東瀚萬安城訪古並登上大埌山看平潭大橋。這是我們第一次搭乘公交車出行,從平潭到東瀚鎮再到最南端的萬安來回,全程七八十公裡,基本把東瀚從南到北溜達了一遍。
【活動記錄】
萬安古城:
明洪武二十年,萬安古城由江夏侯周德興調集福、興、漳、泉四府匠役,費時10年修成。其海防位置十分重要。清塗之堯在《故鄉風物記》中說:「……萬安城既以海為地,以山為郭,故劉香、鄭芝龍盛時,連檣數萬,兵甲曜日,屢攻萬安不能一克……如今,這座海防千戶城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以及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淡薄的保護意思已經煙效雲散,再也看不出往日的模樣。
城牆已經破壞殆盡,只剩一塊石碑立在路邊。
祝聖寶塔:該塔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衛所官劉俠同壽官郭元昆募緣而建。抗戰期間遭日本海軍軍艦炮擊,毀去三小角。該塔為仿樓閣式花崗石結構,高18米,七層八角,空心。塔內有曲尺形石階可攀登而上。座須彌式,四周有蓮花、獅子戲球等浮雕圖案。底層塔門有兩尊塔神,第二層有鑿刻「萬安祝聖塔」五字的石匾。從第二層開始,各層第一面都鑲有浮雕羅漢一尊,神態各異。塔頂為葫蘆式。
五目丼:位於萬安村頭公路下方的山坡底下,是福州十大名井之一。據說倭寇有時圍城幾十天,幾千守城軍民仍有水喝,此井功不可沒。我們在當地村民的帶路下才找到掩沒在雜草裡的井口,只能依稀看出當年的模樣了。
大王派我來巡山
烽火臺:烽火臺為覆鬥形結構,用塊石壘築而成,頂部呈長方形造型,烽火臺的煙墩高為5.0米,底座各邊長約12米,頂部開口各邊長約8米。頂部用於點火的灶坑長2.30米,寬0.65米,深0.50米。烽火臺的煙墩只有東西側石塊塌陷一小部分,其他主體包括旁邊的灶坑都保存完好,就連依附煙墩旁的營房和草料房還留有部分牆體。
萬安一處非常出名的船塢形石頭
大埌山上看大橋
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