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讓特殊兒童看到未來的希望
在常規課程中,發現音樂更大的意義
陳韻之,一個90後姑娘,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大二時的一期常規課程,讓她走上了一條和其他學音樂的女孩兒不一樣的道路。2012年,陳韻之帶著好奇心,接受了學校的課程分配,那是上海致康兒童康健院,也就是在這裡,她第一次接觸到了許多重度腦癱和各種疑難雜症的患兒。他們幾乎沒有社交能力,行為無法控制,對於特殊兒童而言,語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但是音樂卻可以,在韻律和有規律的節拍下,容易同患兒產生共鳴,獲得釋放和支持。在音樂的幹預下,患兒會慢慢同治療者建立信任關係,從而達到緩解焦慮情緒,甚至是重塑行為的目的。
陳韻之逐漸發現,和特殊兒童工作時產生的成就感遠遠高於正常兒童,因為對正常兒童所付出五分努力就能得到四分的回報,但是對於特殊兒童,付出十分努力可能才能得到一分回饋,可就是這微小的一分改變,都讓陳韻之感到特別的來之不易。
成為音樂治療師,參與公益療愈,只為看到特殊兒童眼中的「星星」
從2013年開始,陳韻之利用讀書的業餘時間,接觸更多的特殊兒童。她先後在上海兒童醫院、上海市靜安區南陽特教學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龍華醫院等單位和機構中擔任公益音樂治療師,主要針對病情較重的自閉症、腦癱和智障兒童。
在音樂治療過程中,陳韻之漸漸看到了音樂的療愈力量。一位至今已經接受了三年治療的重度自閉症患兒,因為需要不斷的自我刺激,把稚嫩的手背咬得全部是傷口,不會說話,到處吐口水,社交能力為零。陳韻之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的身體非常緊繃,在牆角蜷縮著,拒絕和任何人交談。面對這種情況,陳韻之通過不斷的音樂重複,試圖建立關係,並且在治療中,採用音樂刺激行為的方式,給患兒設立社會交往邊界,建立規則。目前,患兒已經學會在見到人時握手問好,在離開時揮手再見,並且願意和人有眼神的交流。
對於自閉症兒童而言,表達是「不情願」的;對於腦癱兒童來說,卻是想表達又表達不了。陳韻之發現,在音樂的律動下,腦癱兒童的注意力特別容易被吸引,雖然不會說話,可他們會跟著音樂「咿咿呀呀」,試圖表達自己開心的情緒,看到他們眼中閃爍著由內而外的簡單快樂,讓陳韻之又心疼又欣慰。
至2018年,陳韻之已經治療了11個個案,從長期來看,效果都很不錯。
加入李惠利東部醫院志願服務團隊,把音樂治療帶回家鄉
2015年11月,大學畢業不久的陳韻之加入到李惠利東部醫院志願服務團隊,希望把在上海積累的音樂治療經驗,用於寧波這塊目前還較空白的領域。陳韻之說,「音樂治療在國外,發展的已經相對成熟,在國內還有許多人不熟悉音樂治療是什麼,更不相信音樂治療帶來的效果。有特殊兒童的家庭的痛苦的,一方面家長不願意直接面對孩子有精神類或智力發育類疾病的現實,另一方面,又極度渴望孩子能有比較好的治療結果。在寧波,我發現有許多特殊兒童的家庭正在尋求幫助,而我想把前幾年的經驗帶回寧波,讓更多的家庭看到希望。」
音樂治療不僅對特殊兒童有用,還可以有效緩解人們緊張焦慮的情緒,在潛意識中讓人逐漸獲得平靜。在李惠利東部醫院,面對被各種疾病困擾的患者,陳韻之會精心挑選出舒緩的曲目,每周在門診鋼琴區域演奏。在彈琴時,經常有剛看完醫生,原本在家長懷裡哭鬧不止的孩子,聽完一首曲子之後,逐漸止住了哭聲;甚至還有絕症患者,在聽到陳韻之的演奏之後,熱淚盈眶地表示,是音樂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
陳韻之表示,公益服務是她一生都會為之奉獻的事業,而音樂治療師是她從事公益的一個身份。在幫助特殊兒童的過程中,她覺得自己是一面鏡子,不僅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存在,還讓更多的人通過她看到了特殊兒童的身上閃光點。「我只是千千萬萬公益人中的一個,但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付出一點努力,那麼我們的就能擰成一股改變時代的力量,讓愛與希望之花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綻放。」陳韻之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