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奇觀—石鑊洞
閔正國
在新寧鎮嚴陽水電站大壩以下約五百米的嚴陽港南岸,有一處絕好的旅遊景觀—石鑊洞,即武寧舊志上所記的「石罅洞」,它分別由石洞、石刻和泉神廟三部分組成。
石洞位於河床邊的平緩地帶,有大小不一七、八個之多。最大的直徑3米多,潭水碧綠,深不可測。中等的一個,直徑1米,鄉人稱之為「水缸」。旁邊並列的小鑊一對,鄉人稱之為「水桶」,直徑約0.32米,最為奇特的是兩鑊底部相連,泉水相通。其上有淺鑊一隻,長形橢圓,酷似「筲箕」。河床邊上尚有突起的石巖一塊,長寬各為150--160釐米,臺面四角皆平整方正,鄉人依其樣稱之為「石桌」,笑談為「神仙」聚餐盛會的場所。
「鑊」古時指無足之鼎,今南方稱鍋為鑊,石鑊指巖石自然形成的石鍋。而「罅」即是指巖石自然演變形成的裂縫。石鑊指石洞的形狀,而石罅則是指石洞變化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兩者之間並無多大差別。
洞之上有平橫石巖一塊,其上書楷體「石鑊洞」三個大字。筆力蒼勁,筆法精湛,每字為50×40釐米。從上下落款中得知此字為南宋嘉泰辛西(公元1210年)武寧名士周友直題書,縣令吳蔣所立。周友直,兄弟八人得中進士,本人為王府教授,拜諫議大夫。宋光宗時為東宮侍講,是太子老師。此處南宋摩崖石刻在武寧發現罕見,彌足珍貴。
在石刻之上左側山腰上還建有泉神廟一座,惜現已坍塌。從現存的石砌基座及石碑、石匾中可知其往日規模和建廟年代。泉神廟由石階、拜臺和廟室三部分組成。建廟年代在清代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了。石碑今為縣博物館保存收藏。
舊志名勝篇記載:石罅洞,縣南嚴陽山麓。有石如罅者二,外方內圓,相連若灶,泉出其中,不泛不涸,相傳是嚴陽尊者製毒龍處,中橫平巖一方,書「石鑊洞」三大字,筆法頗精,右旁小字為「皇宋嘉太辛酉夏旱,邑宰入洞祈雨,邦民感令君之誠,獲龍之貺。周友直率劉鈜書於神水之旁,命工勒石。」左書「承議郎隆興府知武寧縣主管勸農營田公事兼兵馬都監毗陵吳蔣立,刊者餘鵬程。」其字至今尚朗列可識,志書所載與現實遺存互為印證,相得益彰。
相傳每逢大旱,邑令多親自來此求雨,歸來大雨滂沱,無不靈驗,故有「泉神廟」之美譽。此處風景奇絕,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舊志藝文上還有清代嘉慶年邑令石贊韶所作「鑊洞記」一篇及詩詞多首,頗堪一讀。近年來,此處已成青年朋友、中小學生春天郊遊的絕好勝地。大家留連忘返,樂不思歸,忘情物外,致身佳境。今錄晚清詩人熊鎮瀾詩一首,以飧讀者:
層巒疊翠矗芙蓉,仙洞林翳秘勝跡;
凹石澄清疑鬼斧,靈泉飛瀑隱神蹤;
巖花半落幽箐冷,鐵壁金鎖古蘚封;
峽口年年翻急浪,溪山深處白雲濃。
文稿:閔正國
攝影:葉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