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限制,可以破框。
看見抗拒,可以接納。
看見外求,可以向內探索。
看見恐懼,可以選擇回到愛。
體驗沒有好壞,
帶著覺知去體驗。
去豐富和精彩我們的人生🌈
從被動的跟團遊,
切換為隨心所欲的自由行。
是徒步,是漫步,
是獨自上路還是拖家帶口,
是萬裡雪飄還是四季如春,
都由我們自己決定。
歸於中心,
深深的看見,
深深的聯結,
都說看見即是療愈,
看見即是自由。
原來看見後才能釋然,
看見後才能接納不去抗拒,
看見後才能真的放下。
那些以「應該」打頭的句型,應該如何做事,應該穿多少,應該如何去回應,應該如何做人,應該怎樣發展,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狀態,什麼樣的人設。。。
這些「應該」或許來源於「權威」,無論是長輩,領導或者是業內的成功人士。
或許自於「平等關係」,無論是另一半,朋友或者是同事或是合作關係。
或許是我們對於「下一代」,孩子,下屬。
或者乾脆就源自於我們自己的不斷提醒。
或許因為愛,或許因為擔心,焦慮,或許因為效率或者是習慣,可「應該」只有一種可能,而「可以」卻有無數次嘗試。
「可以」讓我們對待不同的事物和關係,可以多種視角,可以全新角度,可以換不同的工具嘗試不同體驗。
歸於中心,做自己的觀察者,內心自有答案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體驗,喜好,方向不同,需求不同,價值觀不同,站位不同。
同樣一道菜,有人可能覺得酸,有人可能覺得辣,有人可能覺得剛剛好。
菜沒變,只是品菜人口味不同,標準不同。
那你眼中的好和他眼中的好未必是一個,選擇沒有好壞對錯,請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更不要為了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去演戲別人的人生。
放下限制,藉助外界「鏡子」照見內在,體驗不同視角的新發現
限制我們的都是執念,其實我們沒有對錯的選擇和體驗,所有的體驗只是為了讓我們更豐富。
就像有的時候讓我們痛苦的,只是為了讓我們看到我們更大的力量。
試著多一些視角,去看到讓我們痛苦的「事件」。
別人的答案和劇本未必適合我們,當回到內在,智慧自然升起。身體是智慧的,我們的感受和情緒就是我們的信使。感受被滋養就是在軌道上,感受痛苦、拉扯時需要我們帶著覺知抽離出來,慢慢看看是不是看到信念需要調整。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思言行。外在人事物,是我們探索自己的一面鏡子,很清晰的折射出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按鈕」。
檢視信以為真的「真理」,為自己匹配適合當下的信念系統
這些我們自以為是的信念,模式,價值觀源於我們的體驗經歷,很多來自於童年,我們對事物認知所下的結論,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真理。
當這些「真理」在頭腦裡飛過,如同背景音樂一樣,和我們輕鬆的融為一體,不容易被識別。被我們一直用的「理所當然」。再結合冒出來的「過往經驗」,我們往往會打出來一副保底的安全牌。殊不知,我們權衡了利弊,選擇經歷了頭腦再三比對,卻是距離真實需要穿越的舊模式,越來越遠,可能源於逃避,可能源於不配得,最終離不開的都是自己內心設定的「安全感」和「價值感」,這些或許已經不適合此刻當下我們系統版本的舊的「真理信念」。
就像馬戲團裡面從小被拴在柱子上的小象,費盡全力無法掙脫,默認了這份不自由是永久的,成年的大象。依然被一根細小的木棍禁錮在原地。
我們已經不是小象,卻依然用小象的思維和認知。信以為真的為自己畫地為牢。
探索「我是誰」,聚焦「我要去哪裡」
回到內在,真正的去看見整體,去探索「我是誰」,去聚焦「我要去哪裡」,重塑匹配自己的新的信念系統。聚焦「想要」,會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踐行主題:
1.新年第一天,剛剛好制定自己的「新年願望清單」,具象化詳細的描述出自己想要達到的狀態,想要完成的事,想要旅行的安排等……
2.隨時調頻,回到當下,回到安全,回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