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表,每個人都填寫過,裝進檔案就難再見面了。一份來自瀋陽的履歷表,不知從哪種渠道流出。旁觀他人故事,是回味包括每個人在內的那樣一個時代。
履歷表六頁紙,前後12個頁面。封面和扉頁以三段「最高指示」開頭,其中「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佔據前後「指示」的各三分之一。可見在填寫履歷表的「一九六九年」,階級鬥爭的形勢和任務是多麼艱巨複雜和至關重要。
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年月,包括籍貫都是基本項。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看起來就與「階級鬥爭」密切關聯了。根據填表的「說明」,「家庭出身」按本人取得獨立的經濟地位以前的家庭成分;「本人成分」按本人參加工作以前的個人成分。此表的填寫者,其家庭出身是「地主」,不免讓個人單獨背負家族歷史的重擔。
隨之在「家庭成員及社會關係是否被殺、關、管、鬥、定專、逃(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間)」欄目的填寫中,註明了「父親」是「惡霸地主,1950年12月在四川省巴縣界石鄉被鎮」。「母親」則在「土改時被鬥一次」。這是填表人的女兒對歷史上的父母的如實陳述。
而在「社會關係」欄目中,除了填寫母親和弟弟妹妹的簡況外,依據「填表說明」中的「當簡歷表格不夠用時,自己可放附頁」的提示,粘貼上的兩個半頁稿紙對「父親」做了補充交代:
解放前,「父親」曾任職區長、科長、副團長、秘書等工作。「他是國民黨反動派的忠實爪牙,是國民黨反動派的幫兇,在政治上殘酷的鎮壓勞動人民,在經濟上殘酷的剝削勞動人民,在生活上荒淫無恥,是典型的剝削階級代表人物。因為他作惡多端,1950年12月在巴縣界石鄉被鎮壓,這是他罪有應得,罪該萬死。」
女兒對父親的這段痛述,充分遵從了「填表說明」中「態度要忠誠老實」的明確要求。與不同階級立場和社會背景的親人劃清界限,更是時代的主流和徹底的行動。
附頁除了對「父親」的補充說明外,還有伯父、二姑夫、繼父、公爹、姑姥以及同父異母的「大弟」和「妹妹」的情況簡述。「妹妹」的母親「在四川省綿竹縣抗日婦女救國會工作」過,但後來去向不明。1953年,「妹妹」被母親送給當地的趙姓人家,這讓一個家庭的生死離別多少有了些戲劇化的色彩。
看到這裡,幾頁紙似乎達至文字高潮——一段故事來自片段履歷,一路人生把自己融入舞臺記憶。
以上圖文資料,限於第三方收藏。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以真實的人物和史事為據。
二〇二一年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