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些老小區的命名,與太多城市的符號結下不解之緣,就比如合肥的機研所小區,以前就是機研所的員工宿舍。
從金寨路拐進太湖路支巷,有一種曲徑通幽,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沿著這條小巷子一直走,就到了機研所小區。
小區很小,有一點老,透露著老合肥的氣息。
這個小區與機研所的緣分,從名字上就已經註定。曾經住在這裡的的居民們,大多都是一個單位的老同事們。
雖然它低調無聲,但幾十年來,承載起機研所人春夏秋冬生活時光。
機研所小區的第一棟樓,距今已有三十多年,它可是名副其實的80後小區。
與機研所小區的第一個照面,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
它小到什麼程度呢?整個小區僅有四棟建築和一排沿街商鋪。讓人一度懷疑,這真的是個獨立的小區嗎。
小區入口處,連個像樣的門頭都沒有。夜晚來臨,看門大爺就會鎖起來留一個行人出入的小門,守門的大爺就是這個小區的人肉門禁系統。
時光的痕跡,在這個小區裡隨處可尋。
它們隱於歷經風霜的樓棟之間,腳下的地磚、窗臺的衣杆,都裹上生活氣的外衣。
市井的生活味兒,在窗臺的夾縫中半遮半掩,好像時光按下了暫停鍵,這裡還是記憶中的樣子。
犬牙交錯的電線橫亙在天空,上面爬滿了蜘蛛網。
鏽跡斑駁的信報箱,現在連字跡都難以分辨。
這復古的報箱子,如果不是在這裡被發現,很多人大概都忘了它曾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吧。
還有這些專屬於「過去」的印記,展現的是大寫的兩個字:生活。
走進住宅樓,狹窄的樓道、不足一腳的臺階、露出磚塊的水泥牆面,這裡是實打實的老房。
時光悠悠,你能感受到附近居民慢節奏的生活狀態。
那個年代的老小區鄰裡關係緊密,往往隔了四五棟樓都能叫出彼此大表哥的二舅嬸的名字,整個小區就像一個大家庭。
但隨著世事變遷,有些鄰裡發跡了,或突逢變故,就搬走了,從此杳無音信。
住在機研所,只要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不用出遠門旅行,就能感受到秋色。
秋天和老房子形成了最佳默契,雖然住在這裡的很多人總是嫌棄它老氣,但它卻從未在時光中黯淡下去。
在這老小區裡、老樓間,一年一年,總有老物件固執地在秋陽下熠熠發光。
門口的水果攤,伴隨著季節的輪換,甘蔗成為了最佳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