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新塘扶助協會之初,阮然彪一邊做慈善,一邊經營自己的生意,這讓他有點忙不過來。鬱悶至極,他前去一位德高望重的真人處求教。「他就是佛家所說的有智慧的人,他說做生意和做慈善要分開,千萬不要將生意帶進慈善,這樣會產生很多糾紛和問題。第二,要問清楚自己,慈善是不是我的生命、我的所有、我一生追求的夢想,如果認可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回去後,阮然彪將大部分生意都放棄了,只是為企業做顧問以謀生計,騰出的時間則一心一意做慈善。「外界有很多種聲音,但我要用心承受,慢慢放下怨言。」對於他人的不理解,阮然彪覺得很正常,但他慢慢學會了放下,也凝聚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目前協會只聘用了一位專職社工,其他人都是義務參與協會事務。「協會只為一位社工發工資,沒有一分錢用在我自己身上,我要帶好頭」。在他的帶動下,協會的會員已擴至300多人,絕大部分是增城的民營企業家,還有來自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的企業家。
多年以來,協會的慈善足跡已遍及增城北部各山區鎮,還擴展到省內的河源、惠州、梅州、韶關、湛江、清遠等貧困地區,甚至連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四川、重慶、江西等省市區。「很多人以為賺錢做官就是光宗耀祖,其實我們產生的溫暖的能量,也能照亮別人,祖先都會以你為榮」。在阮然彪看來,做慈善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2012年,阮然彪成為增城市第九屆政協委員。當選以來,他多次下鄉調研,多次在兩會期間帶去《發揮道德榜樣作用》的提案。不少政協委員也發現,阮然彪幾乎每次的提案都與道德教育有關。「改革開放35年,經濟發展得太快,忽略了道德的教育。鄰居有問題沒人管,老人跌倒了也不去救。如果道德不同步,這個不是幸福的國家,這個是災難的國家。」
在阮然彪的慈善理念中,扶貧並非造血,「慈善並不僅僅是捐米和人民幣」,而是重塑價值觀。每次捐助後,協會都會組織座談會,阮然彪都會跟受助者聊自己的人生經歷。「我以前也是這樣貧窮,我能做到,為什麼你不能呢。我希望帶給他們信心,而不是走極端或感到自卑,讓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回到社會,才是慈善的最大動機」。
阮然彪認為,如果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不勤勞,又或者對社會有怨恨,即便有了物質幫助,也可能會製造更多不好的事情。「我希望給他們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勵他們的人生。」
協會曾資助過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孩,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並不好。捐助後,阮然彪還多次與他交流,使他對媽媽的情感由怨恨轉變為感恩,家庭關係變得非常和諧。「這才是令我感動的。」阮然彪認為,孝順、勤勞、品德好的人才會獲得社會的認同,有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才有可能改變。
從事慈善十多年來,許多獲得過阮然彪幫助的市民,在家境好轉後都加入協會當義工。一些過去資助的貧困學生,畢業投身社會有了經濟能力後,也常常來協會幫忙,這讓阮然彪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