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滴血認親,雖然現在已經被證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但是在古代,這可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兩個人的血液在水中相融就一定是親生,一旦不能相容,便就是私生子,對於這樣的孩子,下場不會好,連著母親也會以通姦的罪名被處死,因此在古代,滴血認親可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在甄嬛傳中便有滴血認親的戲碼,甄嬛自從甘露寺回到皇宮之後,便一直成為皇后一派的眼中釘肉中刺,想要除之而後快。當時甄嬛的雙胞胎是在甘露寺中懷上的,來源的話並不十分的明確,皇后也是抓住了時機,想要置甄嬛於死地。而當時滴血認親則是他們想要扳倒甄嬛的一個非常好的手段。皇后這一步棋走的是十分精妙的。但是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呢?
難道只是因為皇后求勝心過於急切,調換了水?其實並不是,這件事情最後甄嬛能立於不敗之地,只因為甄嬛當初料準了這個。
我們都知道當時進行滴血認親的時候,溫實初的血和阿哥的血兩個人是相融的,對此皇帝是勃然大怒,想要廢棄甄嬛並且將那個孩子殺死。在這個時候,甄嬛突發奇將一個太監的血液也滴進去,發現竟然也能相融。一個太監的血液竟也能相融,說明水自然是有問題的。由此皇帝便猜想這是皇后的一個局,因此疑竇便減輕了。而且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水裡面的白礬一定是皇后加進去的,但是其實不然,很有可能,當時甄嬛在其中也做了手腳,畢竟沒有人會沒有人會想到當時的受害人會親自往裡面加白礬,只不過當時過於心急的皇后可能也使了同樣的手段,因此算是一錯。
其次當時選擇讓溫實初來進行滴血認親,溫實初和甄嬛之間並無私情,因此孩子自然不會是他的,這些是甄嬛當時能夠運籌帷幄的原因之二。換了水之後,溫實初和孩子的血果然是不符,因此,皇帝猜疑之心更是大大減低,同時也十分後悔如此對待甄嬛,更不會選擇自己的血去進行認親,只想要快點結束這件事。畢竟他不想有頂綠帽子,皇后此舉已經讓皇帝十分的不滿了。
而且坐在高位上那麼多年。皇帝本身的自負更是不必說。他認為自己是這個是世界上掌握全部權力的人,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無論是女人還是孩子,他料定甄嬛不敢和其他人私通。而且當時也沒有任何人注意到甄嬛和果郡王之間的私情,連皇后都沒有發現端倪,更何況皇上呢。因此這段故事也是被大家拋之腦後。
因此在甄嬛的步步算計之下,導致了最後皇帝也錯過了真正的真相。甄嬛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躲過這一劫,可謂是當時算盡了皇帝的心思,所以最終穩贏了這一局,成功逃過一劫。而且還徹底洗刷了雙生子的謠言,更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贏得了皇帝的愧疚,使得皇后栽了一個大跟頭,真可謂是機關算盡,實在是可怕。如此皇后輸了這一局並非愚蠢,只是對手太強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