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閒話|我經歷的「磕頭跪拜」事
春節期間,有集體跪拜式拜年的視頻,看著也算有味兒。不過也就是看一看。
按說,誰願意磕頭拜年,誰就磕去。與別人的關係不大。傳統上的拜年事項,據說磕頭是一個常見儀式。不磕頭,就不正式。
但據說有個網友,也是自媒體人士,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得,惹著馬蜂窩了。據說有人要「幹」他,以及一些人對他「人肉」,起底,行威脅之事。
這就不該了。一萬個不該。
就著這個熱度,我想說一說我所經歷的皖北地面上一般的「磕頭跪拜」事。
1970年代,我還小。十來歲左右吧。過年時,記得給我的祖父祖母拜年,就是磕頭的。那都是父母推著搡著,才做出來的。
其實那時候的磕頭,不過就是做個磕頭的樣子。
後來大了,成家後,我兒子好像就一直沒有用磕頭的方式,給曾祖父、曾祖母拜過年,也沒有這樣給祖父祖母拜過年。有時候也說說要磕頭的,但也不過是個玩笑。從沒人當真。
1990年代的皖北普通人家,晚輩給長輩拜年,磕頭的儀式,幾近於絕跡了。
——當然,特別講究的人家,特別講禮節的人家,除外。
除了拜年而外,需要磕頭行跪拜之禮的場合,可能就是葬禮現場了。
皖北人的習俗,喪事場合,孝東家要在門前搭靈棚。親鄰好友來弔唁的,基本上都要在靈棚前,面對逝者的遺像,行跪拜之禮,謂之「敬吊」。
從前,「敬吊」的現場,較為隆重。三五人,十來個人,站成一兩排,跪拜。有知客的人,在旁邊喊著。孝東家的孩子,在靈棚下還禮——也是磕頭,謂之「孝子謝謝」。
1990年代以後,這樣磕頭「敬吊」的儀式,也較為少見了。一般而言,一排人站著,脫帽,行鞠躬之禮。——這也算是喪事新辦,移風易俗吧。
另有結婚喜事的場合,據說新人也需要對夫家的父母,跪拜行禮的。——但那都是很在很早以前的景觀了。至少,我這個五十多歲的人,就沒見過。
我結婚時,是1992年。我和我愛人就從沒有對我的父母磕過頭。2019年,我兒子結婚。兒子兒媳婦,婚禮現場,他們也沒有給我磕頭。壓根上,我們這兒就沒有這個環節。
——如果誰家非要晚輩對長輩行跪拜之禮,那一定是要受人家褒貶的——這都什麼年代了,還咬著從前的禮節不放鬆?
在皖北地面上,如今幾乎很難見到晚輩向長輩磕頭的場景了。社會畢竟是向前發展的,而不是原地踏步。社會向前的進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邁向文明的進程。
看到那反對集體跪拜者遭受威脅,有人要「幹」他,我想說的是,這就是行跪拜之禮人幹得出來的事?太搞笑了吧。原本文質彬彬的磕頭,與「幹」人家之間的落差,不是一般的大啊。